第八十一章 刘爱雨淘到第一桶金 (第2/3页)
有时间和他理论。
来客不少,都是赵波的朋友和同学,很多都是A大学的青年才俊,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阵势不小。
刘爱雨在京城几乎没有朋友,这个热闹场面完全是赵波撑起来的。
宴请宾客、联系酒店、送货上门,忙了整整一天。因为应酬,赵波喝了太多的酒,宴席还没结束,他就倒在里面呼呼大睡了,刘爱雨惊讶地发现,才一个月时间,他就瘦了一圈。
海鲜店的生意只火了一个月,顾客的普遍心理是,一般新开的店,刚开始为招揽生意,价格公道,质量好;过一段时间就和老店一样了,抬高价格,降低质量,以好充次。这时候,他们又会把视线转向新开张的店。
头一个月盈利十二万左右,从第二个月开始,销量直线下降,有时候,整天卖个百十块钱,照这样下去,给工人开了工资,缴了房租、管理费,扣除成本后,基本就算白忙活了,再往下,就该亏本,停业关门了。
危机来临了,虽然是预料之中的,但赵波和刘爱雨感觉亚历山大,愁云满面。
得让顾客记住“雨波海鲜店”,要是他们把你遗忘了,再让他们做回头客,那就困难了。
怎么留住顾客,总不能成天站在门口,把客人硬拽进来买你的货吧?
刘爱雨分析了一番认为,顾客零星的购买,不是销售的主渠道,应该把功夫下在那些大酒店上,它们每月的用量不但大,而且固定,要做它们的工作。
赵波说:“据我所知,那些大酒店,它们的供货渠道都是多年的关系户,水泼不进针扎不透,我们要挤进去,太难了。”
刘爱雨却不以为然:“开酒店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如果我们的货价格比市面上的低,而且质量又好,他们怎么会不用呢?有钱不赚,除非脑子进水了。”
赵波问“你打算怎么干?”
刘爱雨说:“酒店的声誉,是顾客吃出来的,我要让咱们的海鲜,进驻各大酒店,让顾客的嘴巴,给咱们做广告。”
但赵波认为,要打通酒店的关节很难。
刘爱雨说:“顾客不进来,我们就走出去。”
赵波心里一动,问:“怎么走出去?”
刘爱雨说:“送货上门给各大酒店,免费品尝,不要一分钱。”
赵波摇摇头,说:“太冒险,一次货成千上万的,送得起吗?只怕屁股上的裤子都要赔了。”
刘爱雨说:“舍不得孩子,打不到狼,我们可以选几个信誉好、口碑佳、有影响力的酒店做试点,然后逐步推广。”
赵波勉强同意,说:“车在半坡,不进则退,咬牙上吧。”
刘爱雨宽慰他:“咱的货是正宗的天然海鲜,中间没有任何掺假造假、以劣充好的环节,就怕他们不吃,只要吃了,肯定说好,那时候,咱的海鲜店就火了,只怕供不应求。”
赵波苦笑着说:“你真是个理想主义者。”
赵波要动用他的关系,搞公关外交,拉拢各酒店老板。
刘爱雨断然拒绝,说:“靠熟人打通关节,倒显得我们缺乏底气,我们只靠产品说话。”
研究斟酌了一番,赵波和刘爱雨的首选目标是凯越大酒店,五星级的,是中关村附近名气最大的。
这种饭店,顾客档次高、见多识广,口味也刁,一般情况下,食材都不会太差,怕影响饭店的声誉,因而把关极严,但只要打开了通道,之后就畅通无阻了。
凯越酒店的老板王总,很年轻,就三十出头,但在京城餐饮圈,却已混出了响当当的名头,温和礼貌,精明大度。
刘爱雨和赵波等了两个小时,才见到了王总,王总开门见山说:“一我很忙,只有十分钟时间;二是我们有自己稳定可靠的供货渠道,是多年的关系户,很铁。”
赵波一听,心里凉透了,太决绝了,直接下逐客令。
刘爱雨说:“王总,您放心,用不了十分钟;我们的海鲜全是天然的,直接从捕捞船上发货的,不掺杂任何水分。”
王总笑笑说:“摆地摊的都这么说。”
刘爱雨说:“货我们已经带来了,欢迎免费品尝,您要觉着好,我们再谈;如果不合口味,我们不要一分钱,也绝不再麻烦您。”
刘爱雨说着,就要告辞,王总说:“用一次?砸了锅,我这生意就泡汤了,我会冒这个险吗?”
王总说着,抬手看表,意思要走人了。
赵波都放弃了,刘爱雨却说:“王总,货我们都带来了,不可能再带回去,留着让你们的厨师们尝尝,生意不成仁义在嘛。”
刘爱雨和赵波把货送到了后厨,王总扫了一眼,心里一动,这可是上万元的货啊。
出了凯越酒店,赵波心情沉重,上万元的货,一句话就打了水漂。
刘爱雨却喜笑颜开,赵波不解地问:“你还高兴个啥?”
刘爱雨很有把握,说:“我们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赵波说:“愿闻高见。”
刘爱雨问:“你说他们会倒掉我们的海鲜吗?”
赵波说“脑子有病啊,那么好的海鲜能倒掉?”
刘爱雨说:“不倒掉就会吃掉,结果会怎么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