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学费引发争议 (第3/3页)
冰冷而残酷的事实——在中国的许多角落,教育资源的不均以及由此衍生的重男轻女观念,依然像一道无形的枷锁,捆绑着无数女孩的命运。
“我就是云水县一所中学的老师。我们年级前十名,七个是女生。但每年高考结束,能去外地院校的,大多都是男生。为什么?因为很多成绩优异的女生,家里会劝她们报省内的师范或者护校,早点毕业,早点工作,补贴家用,给弟弟攒彩礼。而成绩平平的儿子,就算砸锅卖铁,也要送出去读个三本。”
“所以,现在许老板站出来,给这些女孩子一个机会,有什么错?那些骂她的人,你们的女儿会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吗?你们会为了儿子的前途,牺牲女儿的一生吗?既然不会,你们凭什么对别人的苦难指手画脚?”
一个个来自云水县,甚至其他贫困地区的真实案例,开始在网络上涌现。
公众的情绪是极易被煽动的,但人心最深处总还存留着对朴素正义的向往。
当宏大的“公平”叙事与一个个具体而微、令人心碎的个体命运碰撞时,前者瞬间变得苍白无力。
而终结这场舆论的是来自国家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官方账号。
在黄金时间,发布了一段长达十五分钟的专题报道。
——《一座深山里的学宫,一个被看见的梦想》。
报道的开头,并非是浮云学宫那令人震撼的宏伟建筑,而是一组组破败的乡村小学校舍,一张张在昏暗教室里渴求知识的稚嫩脸庞。
镜头跟随着记者,走进了云水县最偏远的几个村落,采访了那些因为贫穷而可能失学的女孩。
她们面对镜头,有的羞涩,有的坦然,但当问及对未来的梦想时,她们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同样的光。
“我想当医生,因为我奶奶身体不好。”
“我想当科学家。因为都说科学家最有钱了,我想给山里修路。这样别人的爸爸就不会摔下山了。”
“我想……我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