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外传:1、晨光中的逃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外传:1、晨光中的逃亡 (第2/3页)

皮肤因过度用力而泛白,指腹的纹路被压得扁平,指甲在木质桌面上划出浅浅沟壑,仿佛要将满腔焦灼与不安都刻进木头肌理,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良久,他缓缓抬头,脖颈处的皱纹因发力而深刻如干涸的河床,浑浊的眼眸中骤然迸发出灼人光芒,那光芒穿透眼底的翳色,如鹰隼般锐利,死死锁住健太,似要穿透皮肉,直抵他心底最深处的决心。他身体微微前倾,双手死死撑在桌面,指节青筋暴起如老藤缠绕,将斑驳的木纹勒得愈发清晰,声音沙哑得如同被砂纸反复磨过,每一个字都从牙缝中艰难挤出,耗尽了全身力气:“我有个计划,但很危险。”

    他顿了顿,喉结艰难地滚动了一下,像有重物在胸腔里沉沉碾过,语气添了几分彻骨的苍凉与凝重,像被岁月压弯的脊梁,透着不堪重负的疲惫:“你要对抗的,是整个岛国根深蒂固的偏见与刻意编织的谎言。他们会把你当成异端,用舆论的刀子将你戳得千疮百孔,用权力的黑手将你死死打压——甚至,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暮色如浸透墨汁的破布,沉沉压在老旧公寓的窗棂上,将木纹染得晦暗,仿佛要将屋子连同秘密一起吞噬。健太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楼梯往上走,每一步都像踩在历史的碎片上,帆布包撞在斑驳栏杆上,发出沉闷回响,里面的史料也似在躁动,发出细微窸窣声。三楼尽头的房门虚掩着,昏黄灯光从缝隙漏出,在积尘的墙壁上投下扭曲的光带,像一条蜿蜒的蛇。健太深吸一口气,空气中的灰尘与腐朽味呛得喉咙发紧,抬手推开门——屋内弥漫着腐朽的霉味与淡淡的酒气,一个佝偻老人坐在窗边藤椅上,手中捏着一杯浑浊的清酒,酒液上漂浮着细小杂质,目光呆滞地望着窗外渐暗的天空,仿佛与暮色融为一体,难分人影。听到动静,老人缓缓转头,动作僵硬如生锈的机械。那张布满褶皱的脸,皱纹如干涸的河床纵横交错,浑浊的眼睛蒙着一层灰雾,唯有看到健太手中的帆布包时,瞳孔微微收缩,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像平静湖面投下的石子。他便是当年在电视上宣称“岛国兵对华夏民众友善亲和”的老兵,也是健太此行要找的关键人物。

    “你是谁?”老人的声音沙哑得几乎听不清,带着浓重的鼻音,每一个字都显得格外艰难,像是被岁月磨蚀得失去了原本的质感。

    健太没有回答,径直走到他面前,将帆布包重重放在茶几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拉链猛地拉开,史料与照片倾泻而出,散落在桌面上,像揭开了一道尘封的伤疤。最上面那张照片触目惊心:南京街头横七竖八的尸体,鲜血浸透泥土,凝固成暗褐色的斑块,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血腥味。“你还记得这个吗?”健太的声音冰冷如淬霜的钢刀,“你在电视上说的那些话,是彻头彻尾的谎言!你对得起那些死去的人吗?”

    老人的目光落在照片上,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像秋风中的落叶。手中的酒杯晃动,浑浊的酒液洒在裤腿上,洇出深色痕迹,他却浑然不觉,眼神里满是恐惧与躲闪。“不……我不知道……”他慌忙移开视线,声音带着慌乱,“我当年只是奉命行事,我们……我们对当地人很好……”

    “很好?”健太猛地提高音量,胸腔里的怒火几乎要喷涌而出,声音里满是愤怒与失望,“这就是你口中的‘友善’?”他抽出一份泛黄的士兵日记复印件,狠狠拍在茶几上,纸张发出清脆的响声,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这是你们连队的日记!上面写着‘每日清扫街道,实则搜捕反抗者,格杀勿论’!还有这个,”他又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华夏民众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眼神里满是恐惧与绝望,像一群被驱赶的牲畜,“你看看他们的眼睛!全是绝望,这就是你说的‘很好’?”

    老人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嘴唇哆嗦着,想说什么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只能发出细微的呜咽声。他的目光在史料上扫过,每看一眼,身体就颤抖得更厉害,仿佛那些纸张上记载的不是文字,而是一个个索命的冤魂,正从历史深处向他扑来。突然,他双手抱头,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喊:“别说了!别说了!”浑浊的眼睛里涌出泪水,顺着皱纹流淌,“我记得……我都记得……”

    昭和十二年,我背着步枪踏上华夏的土地,那时的我,还带着少年人的狂妄与盲从,以为自己是来“开拓疆土”的英雄。直到靴子踩进南京城的那一刻,我才明白,我们不过是一群披着军装的魔鬼。

    初到华北时,我们烧杀抢掠,把村庄烧成一片火海。村民们的惨叫声、孩童的哭声,在我耳边交织,可长官说,这是“清除抵抗分子”的必要手段。我跟着队伍踹开百姓的家门,抢走他们仅有的粮食,将反抗的男人枪杀,把女人和孩子赶到一起,像驱赶牲畜一样押往集中营。那时的我,双手已经沾满了鲜血,却还麻木地认为,这是军人的“职责”。

    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我们开进了南京。城破的那天,天是暗红色的,秦淮河面漂浮着层层叠叠的尸体,血沫顺着水流不断扩散,腥气呛得人几乎窒息。长官下达了“清乡”的命令,所谓的“清乡”,不过是一场肆无忌惮的屠城。我们把巷子里的人,无论老人、妇女还是孩子,都赶到空地上,架起机枪扫射。子弹穿过人体的声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