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225、服从、危机与尚未可知的一切 (第1/3页)
此前我一直以为,真话对于人来说就像空气和阳光一样。我的俄国之行却让我认识到其实不然。在这里,撒谎意味着保住皇位,而说真话就是要动摇根基。
——《1839年的俄国》
我不仅能带进法国的书来,还能带进法国的绞刑架来,我唯一需要知道的就是花费是多少。
——尼古拉一世时期关于贿赂的玩笑
严格意义上来说,呈现在尼古拉一世和亚历山大皇储面前的那些有关米哈伊尔在法国的消息,其实相对来说是比较滞后的。
毕竟他们两人对于俄国的文学领域并不是很关注,但对圣彼得堡文化界的人来说,米哈伊尔亲自前往巴黎简直就是不下于亚历山大一世抵抗拿破仑的大事。
在米哈伊尔之前,几乎每一位去往巴黎的俄国文学家的目的都是为了朝圣、瞻仰和交流学习,他们往往在巴黎引起不了太大的反响,更多的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访客出现在巴黎。
没有谁能例外!
即便是在俄国德高望重的茹科夫斯基和卡拉姆津都是如此,就更不用说别的文学家了,哪怕他们在俄国享有很高的地位,但是对于巴黎而言,他们又算得了什么呢?
那么米哈伊尔这位俄国文坛的超级新星会是同样的处境吗?
《现代人》杂志和围绕着《现代人》展开活动的文学家们关心这个问题,只因米哈伊尔的荣光便是他们的荣光,而且众所周知,米哈伊尔先生从来不会独享他的荣光,而是会慷慨的将这份荣光播撒出去。
《现代人》杂志的对手和跟米哈伊尔他们这一派别不对付的文学家们关心这个问题,只因米哈伊尔此前就已经在巴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他此番去巴黎显然不是单纯的游历,而是真的想在巴黎出人头地,真正融入巴黎那金碧辉煌又格外有门槛的文学界。
既然敢有这样的妄想,那么他就必然会碰壁,不趁着这个机会打击他的名声岂不是白白浪费机会了吗?
就算他们这样的打击已经失败了很多次,但像米哈伊尔这种没有根基的平民作家,只要他失败一次,那么他们这些人就能将这位讨人厌的平民作家给彻底踩进谷底。
比较中立的报刊同样关注这个消息,作为圣彼得堡报刊上的常客,有关米哈伊尔的很多消息总能为报刊带来销量上的提升。
圣彼得堡中有许多贵族和市民也关注这件事情,只因在死气沉沉的俄国社会,娱乐方式实在是太少太少,并且受到严格的限制,至于劲爆的新闻那就更是少之又少,而俄国文学家去往巴黎建功立业的事情本身就是一则传奇故事,其精彩程度完全不亚于一部绝佳的。
除此之外,圣彼得堡的大学生们在关注,圣彼得堡的一些地下小团体在关注,莫斯科的文化界在关注,知识分子中的西方派在关注,斯拉夫派也在关注
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些关注并不强烈,甚至说一切都是静悄悄的,无论是哪一方都不敢贸然出击,也不太敢轻易下结论,最多就是假装不在意地提上几句。
而当来自法国的第一波消息传了过来后圣彼得堡便开始沸腾了!
尤其是当这第一波消息被一些敏锐的报纸和作者编成了类似这样的故事之后:
话说那俄国人米哈伊尔刚到巴黎,起初无人在意他的出现,就连巴黎的乞丐都能一脸傲慢的表示道:“我们不要俄国人的臭钱!”
可他们实在是大错特错了,那俄国人米哈伊尔只是微微一笑,接着稍稍透露了一点他到达巴黎的消息,于是那位在法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文学家仲马立马火速赶来,一见那俄国人米哈伊尔当即纳头便拜!
在巴黎人震惊的眼神中,那俄国人米哈伊尔继续向前走去.
类似这样的新闻刊登后,他们报刊的销量可谓是一下子就起飞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故事看似抽象,实则比起这一时期的俄国特有的斯拉夫赢学来说,其实还真算不了什么。
毕竟尼古拉一世在登基之后,除了创建秘密警察外,尼古拉还为建立极权国家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