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8章 朱元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58章 朱元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第2/3页)

军事才能极为突出。

    其他起义军纷纷迫不及待地称帝,老朱却能压制虚荣心,听从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一招,不仅麻痹了元廷,让其放松戒备,也让其他势力低估了朱元璋。

    张士诚、陈友谅急于争王称帝,固然有一时声势,但与朱元璋的隐忍相比,最终注定不是对手。

    等到老朱羽翼丰满,他面对张士诚与陈友谅的抉择时,没有走寻常路,而是主动迎战更强的陈友谅!

    换作常人,必然会先挑弱敌开刀,以图稳妥。

    但老朱的魄力与格局,让他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朱元璋在与群雄逐鹿时,并没有选择先拿下张士诚,而是把矛头直指更为强大的陈友谅。

    他看得很清楚:张士诚心胸狭窄,只会静观其变;而陈友谅恃才自傲,锋芒毕露,野心勃勃。

    一旦自己与张士诚交锋,陈友谅必然乘机出兵。

    结果不出所料——

    鄱阳湖一战,朱元璋彻底击溃陈友谅,坐稳了南方霸主的宝座!

    张士诚也果然如他预测的那样,选择袖手旁观。

    这一决断,充分展现了朱元璋的远见卓识与极其精准的局势判断力。

    在进攻元朝的战略部署上,朱元璋更显统帅格局。

    常遇春曾建议直取元都,而朱元璋果断否决,主张先肃清屏障,再夺河南、潼关,切断元朝门户,最后再挥师北上。

    这便是统帅与大将的区别:格局大小一目了然。

    他高举“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大旗!

    不过严格来说,朱元璋并非单纯的南伐北伐,而是居于天下中央,南北两线齐进,左右并举!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可以说是霸气外露:

    一方面任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率二十五万大军渡淮北伐;

    另一方面,派胡瑞、何文辉南下福建,讨伐陈友定。

    南北齐发,声势浩荡,不可阻挡!

    等张士诚死去之后,天下的棋局便只剩朱元璋独坐牌桌。

    逐鹿天下,已无悬念。

    余下的势力,不是投降就是灰飞烟灭。

    从“开局一个破碗”到“结局一个帝国”,

    一个乞丐,竟能完成史无前例的由南而北的统一大业!

    驱逐蒙古百年统治,重建汉人失落已久的主导权,开创延续两百七十余年的大明帝国!

    他收复了燕云十六州、辽东、河套等失地,更在唐亡五百年后,重建了由华夏主导的东亚朝贡体系!

    那些柴荣、赵匡胤、岳飞、辛弃疾未竟的遗愿,

    最终由朱元璋一一完成。

    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汉民族在公元第二个千年里最辉煌的时刻!

    称他“千古一帝”,并不过分。

    因为朱元璋,真正意义上“再造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