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意义 (第2/3页)
、羊三位大仙,明明没招惹唐僧师徒四人,却愣是被孙猴子耍手段给活活弄死了,上哪说理去?
这个道理表面上站得住脚,但存在这样想法的人,大多都没有认真看过原著。
如果细读原著,你就会发现,奎木狼和虎鹿羊三位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神仙,后者是妖怪。
列位,《西游记》中的神佛、妖怪、人各自属于不同的阶层,而规则只能在同一个阶层里才能通用。也就是说,神佛杀妖怪、妖怪吃人(当然神佛也可以吃人)是天经地义的,不存在任何道德上的负担,更不需要讲什么规则。这就好比我们这些人类与菜市场里的鸡鸭属于不同的阶层一样,你中午去买只鸡杀了吃,不用有任何道德负担、更不会违反法律,因为人不需要和鸡鸭讲规则。
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会发现《西游记》里的天庭其实相当靠谱:奎木狼下界十三年,不管他怎么为祸人间都不需要承担责任,玉帝只需要处罚他无故旷工十三天(天上一天地上一年),非常合理;而孙悟空作为神仙中的一员(在做“齐天大圣”的时候已经入了仙籍),想要干掉虎鹿羊这三只妖怪那是随心所欲的事情,谈不上什么“道德问题”。这就好比你旷工几天,在家里吃了一条鱼、无聊还踩死了几只蚂蚁,单位会怎么处分你?当然是处分你旷工,断不至于说你吃了鱼、踩死了蚂蚁就是“没有道德”甚至“违反法律”,要扭送你去公安机关。
“规则只能在同一个阶层发生作用”,这才是《西游记》对现实最大的讽刺。大家联想一下历史乃至身边的现实,就知道这部看起来写神神鬼鬼的,实质上是有多么了不起。
所以在祝守一看来,《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杰出的充满奇思异想的章回体神魔。作者吴承恩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翱翔着无比丰富的想象的翅膀,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超凡入圣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和世俗情怀,表现了鲜活的人间智慧,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西游记》以它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把读者带进了美丽的艺术殿堂,感受其艺术魅力。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西游记》的艺术想象奇特,丰富、大胆,在古今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孙悟空活动的世界近于童话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丰富多彩。浪漫的幻想,源于现实生活,在奇幻的描写中折射出世态人情。《西游记》的人物,情节,场面,乃至所用的法宝,武器,都极尽幻化之能事,但却都是凝聚着现实生活的体验而来,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气息,折射出世态人情,让读者能够理解,乐于接受。
《西游记》的艺术魅力,除了它的奇异想象,就要数它的趣味了。在中国古典中,《西游记》可以说是趣味性和娱乐性最强的一部作品。虽然取经路上尽是险山恶水,妖精魔怪层出不穷,充满刀光剑影,孙悟空的胜利也来之不易,但读者的阅读感受总是轻松的,充满愉悦而一点没有紧张感和沉重感。
《西游记》的奇趣,跟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相辉映。孙悟空豪爽、乐观的喜剧性格;滑稽谐趣却憨厚朴实的猪八戒形象。他们幽默诙谐,机趣横生的对话使文章增色不少。人物的性格常常通过富于揩趣的对话得到生动的表现,这也是《西游记》充满奇趣的又一大特点。在人物描写上将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造成《西游记》奇趣的重要原因。所谓神性,就是指形象的幻想性;所谓人性,就是指形象的社会性;所谓自然性,就是指所具有的动物属性。《西游记》展现了一个神化了的动物世界,同时又熔铸进社会生活的内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