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八十章 哪有终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八十章 哪有终点 (第2/3页)

位作者能够在文笔之下,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把人类已知的宗教神话世界全部推翻的。

    哪怕是进入现代,西方那一大堆所谓的反这、反那流派的作者们,也没有如此大胆的想象力,尼采说了句上帝已死,就已经疯了,自己把自己吓疯了,社会把他吓疯了。

    但西游记的作者呢,玉帝被打的满街跑,天宫都不稳了,佛祖要赶来救驾,在妖猴的伟力下,世界动摇。

    常人想想这些事,都会觉得罪过,更何况这作者还是在五百年前,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那是哥白尼刚刚出版天体运行论的时代,那是布鲁诺说一句日心说,还要被烧死的年代,那是神仙女巫麻瓜的时代。

    没有颠覆性思想的人是写不出大闹天宫这种篇章,了不起。

    然后在华夏神州大陆上,在朱氏帝国的统治下,有一个作者满脑子胡思乱想,就颠覆了宇宙。

    第二点,在结构上,西游作者更是别具匠心,结构精巧,大胆。

    古典的结构一项为人诟病,确实,古代文人把当作游戏之作,写着玩而已,有的古典连平铺直叙都做不好,比起来《金瓶梅》、《红楼梦》的结构已经让人惊艳,就连《水浒传》的结构,也常常是武十回,鲁十回的,比较生硬,话本、评书的痕迹很重;

    《三国演义》的结构就有意思了,曹操、诸葛亮两个男主写死后,罗贯中恨不能一笔结束后三国,姜维、司马懿、钟会、邓艾那些波澜壮阔的故事,在小罗笔下恨不能直接省略号上,前后失衡,结尾仓促,放在当代,罗贯中同学绝对是堪比古龙、江南的坑王。

    很多年来,《西游记》的结构也不少为人诟病,多认为后面的取经部分冗长而拖沓。

    其实不然,与其他古典不同,《西游记》的结构其非常有趣,甚至可以说《西游记》作者玩出了古今中外所有中最牛的结构。

    回归到作者创作时的视角,要知道唐僧取经的故事其实早有流传,在《西游记》之前,很多作者都写过这个故事了,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的《唐三藏》、元代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虽然诸本流传的七零八落的,但从流传下来的内容来看,所有故事都是以唐三藏为主角的,这其实才是正常逻辑。

    回归到事件本身,是高僧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归来,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上一件标志性的文化事件。

    所以唐僧成为主角是天经地义的,所有的故事都是从唐僧讲起,然后是取经故事,再到取经归来。

    这是正常的思维逻辑,也是故事逻辑,也是常态的逻辑。

    但《西游记》把之前积累的几百年唐僧故事彻底推翻,石破天惊的从孙悟空入手,把在以往神话故事中等闲配角的人物,一下赋予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白衣秀才一下子生动形象立体了起来。

    但这种形象立体,并不是简单的增加篇幅,而是从结构上颠覆,《西游记》是从孙悟空写起的,石猴出世,水帘洞,过海学艺,龙宫借宝,地府销名,大闹天宫,推翻八卦炉,火眼金睛……

    一系列超级精彩的故事如同喷涌而出,让人应接不暇,满眼珠宝,玲琅满目,这种改天换地式的创造,把全书的浪漫色彩,大无畏的气势,提升到了一个天下无敌的高度,横扫**。

    孙悟空天崩地裂结束了,这才引入了唐僧,从大闹天宫入手,到人间皇帝的世界,魏征梦斩龙王的段落,一步步带出唐僧。

    从极度无边无际的魔幻世界,一步步收敛到人间大事上,这真是大才子的手笔,经天纬地。

    古今中外能玩出这种结构的再也没有了。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西游记》也像其他取经故事那样,从唐僧入手,孙悟空只是后期加入,那全书会失色多少?

    很多人读《西游记》,往往会觉得有些取经故事没劲,其实不是取经故事没劲,是开头太灿烂了,简直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反叛思想的巨大释放,颠覆性的生命力都凝聚在那么前七回里,太好看、太精彩了,把其他篇章都映衬的黯淡了。

    作者的全书结构也是精心打磨的,孙悟空横空出世用了七回,介绍完唐三藏也是七回,猪八戒和沙僧加入取经队伍用了八回,这个篇幅节奏是非常有控制感的,绝不是作者不加思考随便玩玩写就的。

    全书取经故事的结构也是很有讲究,你会发现越近西天,出现的妖精都越和气,前面的妖怪都是熊,狮虎,但等到快到西天了,最后出现的妖怪都是玉兔、犀牛,这些食草类妖精在后期是主流,很有意思。

    第三点,多少人这百年来,为了《红楼梦》的隐喻猜来猜去,一会映射曹家自传、一会写明珠家、一会隐含了宫斗大戏,都是盲人摸象,自得其乐罢了……

    但试图破解《红楼》隐喻的队伍很热闹,比起来,试图破解《西游记》隐喻的很少,猜《西游记》的为什么很少?

    因为根本猜不了,《西游记》一书简直就是隐喻的世界。

    孙悟空是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