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三十四章 陈天师的离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三十四章 陈天师的离去 (第2/3页)

   “阿一,我看最近网上都有说这是假大圣打死了真大圣去取了西经。这我们要是出了大圣爷万一不低可怎么办。”

    “嗨。炳叔,你也还是少信一些营销号为好。”

    谷其实祝守一觉得如果看过西游记原文,就不会这么想了。

    真的,祝守一觉得如果你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也不是心理变态思维异于常人的话,你就会发现,孙悟空在整部西游记里,真的是第一主角,取经团队的核心,对唐僧尽心尽责。

    其实阴谋论就很离谱,正常人,完全无法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把塑造了大半本书的主角替换掉,如来为何要把这么用心尽责的好员工给干掉。

    反倒是,如来经真假猴王事件,充分认识到了孙悟空在取经团队中的重大意义,给了孙悟空一个成佛指标,才真的对得起孙悟空。

    【行者闻言,心中暗道:“我那老和尚不禁打,假若一顿鞭打坏了啊,却不是我造的业?“他忍不住开言道:“先生差了。偷果子是我,吃果子是我,推倒树也是我,怎么不先打我,打他做甚?“】

    这里看得出来孙悟空心系唐僧安危。而有的时候大圣爷的佛心高,高到可疑激励唐僧。其实孙悟空的佛性,唐僧已经心服口服,而八戒、沙僧还兀自糊涂。就此就可以看出,为什么成佛的是孙悟空和唐僧,八戒沙僧成不了佛,因为他俩本就没有佛性。

    另外,整体上从来没有孙悟空性情突变,孙悟空一直服服帖帖,对唐僧照顾有加,在唐僧忧愁畏怖之时加以开导、解脱。变的是唐僧,唐僧经历了各种事情,从肉眼凡胎、胆小怕事、畏畏缩缩,变得逐渐信赖孙悟空。看下唐僧和悟空的几次分歧争执点:

    第一点遇六盗,此处是大圣修行的起点,佛性的起点。

    你是不知,我说与你听: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

    很明显,断六根,加上紧箍,就是真正的束缚自己,从此六根清静,不思凡尘,正式前往西天。

    第二点三打白骨精。

    哪怕不看原文,你也知道是唐僧误信谗言,冤枉孙悟空。孙悟空即使被冤枉,被白纸黑字正式贬退,也“不消发誓”,就不说强行叩拜,为唐僧后面路途担忧之事,单一个“不消发誓”,一个小细节就可以看出孙悟空是真的把唐僧当作师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父。

    第三点真假美猴王

    【长老勒马回头叫道:“悟空,前面有山,恐又生妖怪,是必谨防。“行者等道:“师父放心,我等皈命投诚,怕甚妖怪!“长老闻言甚喜,加鞭催骏马,放辔趱蛟龙

    长老一生不会说谎,遇着这急难处,没奈何,只得打个诳语道:“二位大王,且莫动手,我有个小徒弟,在后面就到。他身上有几两银子,把与你罢。“

    三藏道:“这一伙拦路的,把我拦住,要买路钱。因身边无物,遂把我吊在这里,只等你来计较计较,不然,把这匹马送与他罢。“行者闻言笑道:“师父不济,天下也有和尚,似你这样皮松的却少。唐太宗差你往西天见佛,谁教你把这龙马送人?“】

    这前面的强盗,是孙悟空的六根,这里的强盗呢?是唐僧的放浪形骸、诳语,引出来的。不怕妖怪,引出强盗。

    孙悟空打死强盗之后呢?

    【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

    不是你唐三藏,孙悟空会跑到这荒山野岭打强盗?看看观音菩萨是怎么看待孙悟空打强盗的?

    【菩萨道:“唐三藏奉旨投西,一心要秉善为僧,决不轻伤性命。似你有无量神通,何苦打死许多草寇!草寇虽是不良,到底是个人身,不该打死,比那妖禽怪兽、鬼魅精魔不同。那个打死,是你的功绩;这人身打死,还是你的不仁。但祛退散,自然救了你师父,据我公论,还是你的不善。“行者噙泪叩头道:“纵是弟子不善,也当将功折罪,不该这般逐我。“】

    你看,这三言两语让悟空心悦诚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