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 蒜泥白肉 (第3/3页)
法多少会带一点水,风味上稍差,但胜在可以提前片好,走菜时过下水,把肉和味料拌匀即可,出菜快。
起锅烧水,热水下锅煮肉,加黄酒、生姜、葱结和花椒同煮去腥,水开后转小火慢慢浸熟,煮至可以用筷子戳进去,见不到血水就差不多了。
煮好放一旁自然晾凉,晾至肉温比手温略高,太凉,肉皮吃刀不好片;太烫,手又受不了。
接下来才是重头戏。
蒜泥白肉做得有多好吃,一是取决于调料有多香,二是取决于肉片得有多薄。
“看好了。”
吴铭给徒弟打个样,将肉块的边角料去掉,表面修理平整,横刀片肉。
谢清欢起初没太往心里去,片肉并不稀奇,不过是她每天的日常罢了。
直到看见师父推刀走肉,她才发现不对劲。
这也太薄了吧!
吴铭将片下的肉夹起,展示给徒弟看。
谢清欢瞪大了眼,肉片几乎薄可透光!
“照这个标准来,越薄越好。”
吴铭放下肉片,让位给徒弟。
谢清欢不曾片过这么薄的肉,幸而刀工是她所长,握住刀把,底气自生。
一入刀就知道厚了,但没法改刀,只能硬着头皮以同样的厚度片下来。
师父的凝视如有实质,她双颊发烫,不敢抬头,深深呼吸,接着片第二块。
这回要好上许多,但仍然不够薄。
吴铭并无苛责之意,这块肉本就是给她练手的,说实话,寻常厨师即便把这块肉片完,也很难达到他的要求。
但这丫头的天赋很高,她或许能做到。
“爸,蒜呢?”
吴建军端着剥好的蒜走进厨房,见徒孙正埋头片肉,奇道:“这是在做蒜泥白肉?你这肉片得有点厚啊……”
谢清欢的脸更烫了。
吴铭取来石臼,捣蒜成泥,倒入碗中,添入少许的盐、原汤和芝麻油。
手机铃声忽然响起。
来电备注显示为快递外卖。
吴铭出门取快递,吴建军也跟了出来,见着大箱小箱的,一脸惊讶:“你又买什么东西了,这么多?”
“给小谢买了两床过冬的被品。”
宋代的棉絮一两至少卖八十文,质量还不太好,寻常人家过冬根本穿不起棉衣,更不可能往被子里塞棉絮,顶多塞些芦苇絮或稻草,北方农户普遍挖地窖过冬,城市里的居民大多烧炭御寒。
幸而本朝的石炭开采量惊人,炭价和柴价差不多,相当亲民。
父子俩抱着大箱小箱进店,拆箱验货。
吴铭回到厨房。
“师父,你瞧!”
谢清欢喜滋滋地夹起一片薄如蝉翼的肉,展示给师父看。
吴铭扫了眼案台上,肉还剩下一小半,可以啊,不负为师所望!
“不错,接着片,把这块肉片完。”
“好!”
片肉没有运气,全是技术,能成功一次,说明已具备相应的刀工,剩下的就是多练,提高良率。
谢清欢将剩下的肉片完,一共片出六片厚薄适宜的肉,已是相当不错。
良品留着等会儿卖给客人,吴铭将剩下的“残次品”放入原汤里烫个三十秒左右,捞出,教她摆盘。
“肉不能平铺,要像这样抖一下,使肉片有卷有立,既好看,又显得分量足,调料淋上去也好拌开。先淋复制酱油巴住味道,再淋辣椒油,最后放蒜泥和葱花……”
吴铭演示一遍,接着让徒弟操作。
吴建军闻着味儿便来了,并叫上二郎一起。
开饭馆就有这点好处,指定饿不着,随时随地都有东西可吃。
吴建军忙不迭将第一盘肉拌开,夹起一片送入嘴里,登时双眼放光!
一片蒜泥白肉几乎和小臂一样长,一口下去,超大满足!
“除了肉有点厚,没毛病!要是来碗饭就好了……”
吴建军连炫三片,招呼二郎道:“愣着作甚,吃呀!这个不辣!”
李二郎看着红艳艳的肉片,既眼馋又发怵,终究没忍住,举筷试吃一片,顿时辣得呼哧呼哧的,直哈气。
众人都笑起来。
一共拌了五盘,剩下的留作午饭。
眨眼即尽,大部分都落入吴建军的肚皮里。
谢清欢只尝得两片,许是经常接触辣椒、辣油的缘故,她不觉得有多辣,只觉唇齿留香,意犹未尽。
这用的还是残次品,若是换作薄肉,有多美味简直不敢想!
又想到这道菜师父只教了自己,更觉心花怒放。
吴铭十分欣慰,不怕徒弟不肯学,就怕徒弟学不会,徒弟机灵,师父省心。
是时候给他的开山大弟子发点福利了。
“给你添置了些过冬的物什,放在店堂里,把手洗了,自个儿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