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23章,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223章,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第3/3页)

    “皇帝,那人莫非是小皇帝不成?只有那个坐在龙椅上的人,才会千方百计的帮你!因为他们才是这天底下,最渴望武者消失的人,”

    刘伯温不置可否道:“我也不知道,或许是,又或许不是。

    不过,我们距离答案已经不远,因为我听到了许许多多的脚步声,想来是有人上山来了。

    如果帮我的那个人没有出现,那么这次来的,就是你的手下,死的就是我。

    如果那个人出现了,那么这次上山的,就不会是你控制的锦衣卫。

    明年的今天,将会是你的忌日!”

    郑和轻轻一叹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罢,就让我看看,这黄雀到底存不存在。

    我们之中,最后胜出的,究竟是谁?

    又或者,无论是螳螂,还是黄雀,都不是胜利者,最后获胜的,是那个拿着兜网的捕雀人!”

    在几个凝真强者的期待中,脚步声越来越近。

    刘伯温拥有精神力,所以他率先看到了,来者的真面目。

    首先投影在他精神力之中的,是一个近四米高,盖高两尺,整个装饰的色彩以青色为主,要有36个人抬的玉辇。

    这种玉辇,正是当今皇帝的代步工具,而且还是众多代步工具中,最为奢侈的一种。

    皇帝们出门不比百姓,不论是在宫中还是外面,都是鞋不沾地,一定不能走着。不仅要坐着,还得坐出阵势,一定是被众多卫士和下人簇拥着。

    那皇帝们出门都是坐什么呢?在古时,皇帝的坐骑被称为龙辇,是用马匹拉着前进。后来为了表现出皇权的尊贵,秦朝以后就用人力来代替马匹。

    人力虽然不及马匹力量大、速度快,但是胜在稳妥,不容易出事。

    在看到玉辇的一瞬间,刘伯温终于忍不住放声大笑。

    既然来的是皇帝,那么无论自己最终的结局如何,郑和以及姚广孝这两条蛀虫,一定是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了。

    只要看着这两人死,他就开心,若是能够亲眼看到,最后一条龙脉断裂,那么他就算是,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哈哈哈~”听了刘伯温的笑声,郑和以及姚广孝的心,彻底沉了下去。

    此时,脚步声已经越来越近,近的就算普通人,也能听到。

    “啪~啪~”

    几声鞭子抽打在地上的声音传来,众人先闻其声,然后才看到了那人影。

    在一些古代的影视剧中, 我们会看到,太监甩鞭子,抽打地面的画面。

    事实上,这是一种礼仪。

    这种甩鞭子的礼仪,被称之为鸣鞭。

    鸣鞭的仪式早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就出现了,最初的鸣鞭仪式主要是由禁宫武士来完成,人数跟甩鞭的次数都没有太高的标准,主要就是为了彰显皇帝的威严,一展皇帝上朝的雄风。

    到了清朝的时候,对于鸣鞭的形式则有很规范的要求,甚至对鞭子的材质以及鸣鞭者的身高相貌都有要求。

    通常来说,一个朝会中有两次鸣鞭的时候,第一次是在皇帝路过进入大殿上朝时,鸣鞭者需要鸣鞭以提醒文武百官肃静并做好上朝的准备,第二次是皇帝结束朝会准备回宫时,鸣鞭者需要鸣鞭三声以表达对皇帝的尊敬以及展示皇室的威严,这同时也意味着官员们可以开始离开大殿了。

    而皇帝在宫中,接见臣子,在皇帝出现时,也会有静鞭一说。

    无论是郑和,还是姚广孝,都在皇宫之中,待了很多年,对于这种礼仪,自是再熟悉不过,一听到这个声音,他们就知道,来者就是之前所猜测的小皇帝。

    看着坐在玉辇上的皇帝,姚广孝长叹一声道:“正德啊,我一直以为你是一个纨绔小儿,却没想到你居然有如此心机。

    花费数百万两银子,建造豹房,出宫南巡,劳民伤财,这些怕都是做给我们看的吧。

    你演了这么久的戏,演的就连我们这些老家伙,都相信了你。

    这么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心机,输在这样一个人手中,真的是一点都不冤哪!”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