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1章 铁芯铜体大炮(求推荐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1章 铁芯铜体大炮(求推荐票) (第2/3页)

说着日后再也不敢了。

    王宏宇问道:“你们姓什么?从哪里来?”

    两人中脸上皱纹多的那个回道:“我们姓陆,是福建人,我年龄大。”

    另一个插话道:“我辈分高。”

    “我叫陆老幺。”

    “我叫陆子叔。”

    好吧~

    聊了一阵,陆家叔侄挺好两人,留下专门铸造铁芯铜体大炮,正好让家丁李铁柱有两个手下。

    李铁柱也能跟着陆家叔侄和其他火炮工匠们学习,让炮匠们按这种方法摸索、制造火炮。

    其实,铁芯铜体大炮的铸造方法是明末的一项发明,仅论铸炮方法这部分,优于同时代的西班牙、葡萄牙与荷兰。在做工能够达到的情况下,在世界是非常领先的。

    铁芯铜体大炮相对于欧洲广泛使用的铜炮,以及更为轻便的古斯塔夫“皮革炮”,兼有火力优势和节省材料、便于机动的优点。相对节省昂贵的铜,降低了火炮的重量,同时熟铁熔点较高耐磨性较好,提高了火炮的寿命。

    这一技术在实际战场就有显著影响。

    同一时期,欧洲三十年战争之前与初期,由于青铜大炮过于沉重,军队规模日渐庞大,对于后勤和机动要求提高,炮兵比例甚至反而比100年前敕令骑士加大炮的时代有所降低。

    直到瑞典国王、一代军神古斯塔夫搞出了“皮革炮”,这种青铜、皮革混合轻便野战炮,才又提高了比例。

    然而,明清松锦大战炮兵比例和种类及高,数百佛郎机、大将军炮与37门红衣大炮展开大规模炮战的情况,在同时代欧洲很少达到。

    这里面就多多少少包含,明末红衣大炮、大将军炮是铁芯铜体大炮,相对便于机动的原因。

    铁芯铜体大炮这一技术,王宏宇原本还没想到,这回竟然在自己特训之后,阴差阳错给截胡了。

    不仅如此,还大概率解决了,沈阳城鏖战时大炮炸膛的悲剧。

    这样积少成多,这次对战努尔哈赤的天平正在一点点扭转,真的不希望对方占据辽东沈阳、辽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