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正文 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19章 时间和商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正文 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19章 时间和商谈 (第2/3页)

秋税折色银约250万两左右。

    去岁各地收成还算正常,扣除已经发放的边军年例银及各种支出,太仓存银约139万两,加上出售长芦盐场的收益,太仓现在有银199万两。

    但是开春后先帝山陵复工,要拨款30万两,整治海河拨款10万两,还有按照往年惯例给六部拨款办事约100万两,太仓中剩下的59万两要支撑到今年夏税收上来。

    恕臣直言,这些钱用来应付朝廷遇到的突发状况,还勉强凑合。但要是拿去发给官员补贴的话,若是发生了什么花钱的事,户部岂不是束手无策?

    更何况,今年太仓有积余,这还是靠了出售长芦盐场的关系。但是明年户部又该从哪里筹措这笔费用?至于陛下说的火耗归功,臣还是深表怀疑。臣以为,如果下面的官员能够把正赋收齐,户部就要谢天谢地了…”

    朱由检顿时哑然了,事实上郭允厚的顾虑并不是杞人忧天,在各地的国税局尚未建立起来时,户部对于地方上的经济状况既不知情,也无法掌控。

    户部对于地方官员在税收上的约束,无非就是一个鱼鳞图册规定的定额税收。

    户部官员之所以不愿意对工商业进行征税,一方面是商人集团同官僚集团的合流。

    另一方面则是,工商业同田地不同,这是一种活的经济活动,除了一些座商之外,还有流动性很大的行商。

    如果想要对工商业进行收税,就需要建立一个严密的税收组织。但是在农业时代,大多数时间的商业并不发达,很可能就会出现,在大多数地方收税人员多过商人的情况,这么一来征收工商税就成了得不偿失的状况。

    再有,商人亏本了就无法从事商业了,或是有些商人发达了之后就转行当地主去了。但是根据明朝的税收原则,一旦确定了某地的税额,就算当地商业突然衰退了,这个税收也无法减少,要平摊到当地其他商人的头上去。

    因为调整税额的权力在户部、皇帝这里,而不是在当地的官员手中。在这种状况下,每个地方官员都宁可把税额定的越低越好,起码不会出现要自己填补亏空的状况。

    相比起四处流动的商人,在固定田地上耕种的农民,才是征收定额税的最好对象。起码不到万不得已,这些农民不会丢下自己的田地跑路。而且只要不是遇到灾荒之年,田地的产出总是很稳定的。

    郭允厚虽然名义上是户部尚书,但是他也只能管理送到京仓的各种物资,还有太仓内的银两。对于各地征收的实物税收及折色税收,他想要管理也没有这个能力。

    朱由检思考了再三,发觉自己的确无法说服这位户部尚书,因为他也同样不清楚,各地的火耗归公究竟能送上来多少。

    他不得不退让了一步说道:“那么不如这样,在京官员每个月3万元的补贴,由内库借给户部,但是户部要承认这笔账目。待到两税征收后,户部从火耗归公的项目中提取归还,若是不足可以往后推迟到下一次税收后。你看怎么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