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章 皇帝为何不发飙【第二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章 皇帝为何不发飙【第二更】 (第2/3页)

束,日月堂那边的测绘完成,他就准备在提请开工新式水泥路的建造了。

    南疆那边,头一批整整三万名俘虏,已经被押送在路上了,消息早几天也已经传回京了。

    宋礼现在一心想着,要怎么充分最大化的利用这批无私的、热心肠的,奋不顾身的想要为大明基础建设出力,为大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积极奉献的南疆俘虏们。

    他晃晃脑袋,看了眼依旧是空空如也的御座,不由出声:“话说,陛下为何今日来的这般迟?”

    重阳宴是皇帝要办的。

    不来的人也是皇帝。

    经过宋礼这么一提醒,众人倒是醒悟过来,不由的纷纷都看向上方御座。

    礼部尚书金纯开口解释:“凡应天八十以上老者,今天都被请入了宫,想来陛下这会儿,还在与他们交谈吧。”

    重阳尊老。

    宴请城中高寿百姓,是体现皇家仁义的好机会。

    首辅胡广点点头,看向还想伸手拿东西吃的宋礼:“大本,那新式水泥路,耗费如何,如今工部可有定数?”

    朝廷要推行新式水泥路,最近大伙议论了不少。

    且在大明旬报上,最近连着两期,都在讨论新式水泥路的优势,以及向大众灌输基础建设的优点。

    眼下,户部官仓里也有两百万两银子。

    第一批三万名俘虏,也在路上了。

    新式水泥路的建造,近乎已成定局。

    但身为内阁首辅,胡广需要知道,做好这件事情,朝廷到底要下多大的力气。

    总不能,像前隋一般。

    河挖好了。

    天下没了。

    大明不是前隋,是要千秋万代的。

    身为内阁首辅,胡广有责任,维护大明的长治久安。

    宋礼笑了笑,很是轻松:“方略快要出来了,按照先前的推断。重头是在人力、原料上,但有南疆那边的支援,便少了一半的压力。而水泥是用石材烧制的,同样几无成本。”

    胡广满意点头。

    朝廷里的大小官员,他身为首辅大抵都是清楚的。

    宋礼是个能臣,他既然说耗费不多,那便不会多到哪里去。

    正是这时,有小官从外面走了进来。

    是都察院的人。

    他到了都察院都御史刘观身后,俯身低头,小声私语。

    少顷,都御史刘观目光一凝。

    他抬头,眼神之中有些忧虑,看向首辅。

    ……

    恰是此时。

    从殿外,数量众多的老翁老妪,在宫中太监们的带领下,鱼贯而入。

    他们穿着满绣福寿字样的新衣,脸上带着激动和热切。

    在太监们的指引下,到了安排好的位置上。

    胡广等人,不由的回头看向御座。

    皇帝依旧没有了!

    按照流程来说,皇帝和城中高寿老人们交谈完之后,该是一同出场的。

    现在皇帝没有来,则说明,皇帝还另有要事在办。

    胡广当即回头,看向都察院都御史刘观。

    “出什么事了?”

    首辅发问,脸上满是忧虑的刘观,不由一叹:“千防万防,怎么也没有想到,我都察院里,竟然有人挑了今天这个日子,入宫上奏陛下,似是要弹劾汉王与赵王二位……”

    蠢货!

    既然选在今天弹劾宗室的两位亲王!

    在场的人,纷纷在心中怒骂。

    这样干,岂不是故意撩拨皇帝的火气嘛!

    愚蠢!

    次辅杨荣当即发问:“可知是为何事弹劾?”

    都御史刘观无奈的摇摇头:“若是知道还好,可眼前就是什么都不知道,才是最急人的……”

    首辅胡广,一时间只觉得头疼不已,不由伸手扶额,闭目沉思。

    众人也没了谈话的心情,各自安静下来,只等着皇帝最终的到来。

    ……

    时间回拨到一刻钟前。

    偏殿之内。

    皇帝与城中高寿老人们,相谈甚欢。

    古往今来,长寿者都被统治者所喜爱。

    因为这表明着,天下太平。

    唯有太平,人才能活的更加久远。

    所以,这是无可争议,活生生的帝王功绩。

    朱棣与老人们拉着家常,所谈的无非是家里有多少人,儿女如何,子孙如何,又生活的怎么样,对朝廷有没有什么希望和期盼。

    老人们便整体的回答着,现在过得很好,都能吃得饱。

    于是,君民同欢。

    少顷。

    殿门外有太监走了进来,小声的说了一句。

    不多时,山东监察御史步入殿内。

    到了皇帝面前,山东监察御史便立即跪拜下来。

    “臣弹劾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

    皇帝的脸当即就阴沉了下来,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