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7k+】 (第2/3页)
现场的三十多名两淮盐商,纷纷掏尽家底,也要表现出最大的忠诚。
朱瞻基满意的点着头。
他看了一眼几张桌子:“邓知府,上茶吧!”
原是这和风阁里,从一开始到现在,都并没有上茶水。
此时朱瞻基这般说道,在场的盐商们,终于是稍稍安心了一些。
茶水不多时,就被松了过来。
跟着一起来的,还有于谦和张天。
今日的于谦,身穿幼军卫军袍,腰间别着一把军刀,显得甚是英武。
张天脸上带着杀气,身上是星星点点的血迹,满目萧杀,让人生畏。
“启禀太孙,一十八名,勾结倭寇之两淮盐商,反抗者皆已伏诛,余者皆被下狱。两淮巡盐御史万高,正带人在各处查抄。”张天掷地有声,将如今城中的情形,传递到在场每个盐商耳中。
伏诛。
下狱。
查抄。
一个个词句,吓得在场的盐商们,惊慌不已,不由大呼邀天之幸,方才及时投诚。
若不然,只怕他们也将会与那一十八人一样,落得个生死道消的下场。
张天禀报完毕。
于谦走上前。
“扬州士林清流,名儒大家们,正在起草文章,向北巡行在和朝廷,证实两淮盐务腐败,地方士绅勾结倭寇之事。”
“去吧,替本宫向老先生们问好致谢。”朱瞻基挥挥手,重新将视线聚集到现场盐商们身上。
“太孙,不知叶英发等人……”安下心来,有人小声开口。
朱瞻基举手打断:“今天,请诸位来,是为了三件事情。”
说着,他停顿了一下:“这第一件,便是证明,在座诸位,与叶英发等犯官罪臣、叛国奸商,并非一伙的。”
眼看着太孙定性,众人眼下最大的威胁被剔除,现场不由的响起一片出气声。
不少人,更是开始出声,谴责以叶英发为首的,两淮贪官污吏、叛国奸商们。
朱瞻基再不打断,静静的看着这些人在表忠心。
两淮是块大肥肉,朱瞻基的计划里,并没有要将整个两淮盐务,收归己有的想法。
如今的盐课制度很不错。
朝廷和官府,处于分配地方,具体的生产和行销,都交给下面的这些商人们。
诛杀叶英发,打击那一十八名叛国奸商。一是为了肃清两淮盐务,二是为了增加两淮盐课税收,三是为了重新划定利益分配。
一个人是做不成事情的。
哪怕他是皇帝。
或者是所谓的帝国皇太孙。
想要做事,就需要下面有人,在帮衬着,听令行事。
眼前的三十八名存留的两淮盐商,是朱瞻基选出来的,将会参与到,下一场两淮盐务利益的分配之中。
等到众人逐渐安静下来,朱瞻基满脸和煦。
“第二件事情,乃是两淮盐务,如今空缺出来的份额……”
利益的分配,从来都是惹人心动的。
当朱瞻基说出此话之后,现场的盐商们,似是彻底忘记了先前的惊恐和不安,一个个的热议起来,言语之间,尽是盘算着如何利益最大化。
以王博厚为首的,两淮之地勾结倭寇的盐商,他们手中掌握着多少盐引?
这个数字,光是想想,都能让人血脉膨胀。
先前,还有人因为,在皇太孙的威迫下,做着几乎等同于散尽家财的捐献,心中还有些怨念。
而此时,这些人怨念全无。
能吃下王博厚等人,空缺出来的两淮份额,所能带来的利益,又岂是那区区数十万两银子,能够比拟的?
丁志明和张建白,坐在一块,两人很是低调。
他们是徽州出身,身为徽商,这一年里,对徽州的变化很是清楚。
徽商不似晋商,分外的看重利益,徽商们更多的是因为徽州困局群山之中,这才不得不远走家乡。
但等到他们赚到钱后,又会带着财富回到徽州。
建豪宅是第一步,无可厚非,毕竟是衣锦还乡。
但除此之外,他们最忠实的,是教育!
家族之中,凡是尚未成年,凡是有志的孩子,都会在他们的资助下,进行完整的学习。
徽州出了多少的两榜进士,士林名儒?
虽不比状元地的江西,但出身徽州的两榜进士,从来不会少。
朱瞻基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没有对徽商,进行过多的打压。
身为徽商代表的,丁志敏、张建白两人,也同样明白。
今天的这第二条,两淮盐务的利益划分,他们不准备参与。
“太孙,不知这些空出的盐引份额,您想如何安置?”有人问出了大家的心声。
随着问题被问出,所有人停下了讨论,看向朱瞻基。
“朝廷盐课,近些年来,很是不顺……”朱瞻基没有急着回答,而是说出盐课现状:“如今不是太祖高皇帝立国之时,大明盐课,每年产盐,相比当时,只怕已有数倍增长……”
这是要增加盐课税赋?
不怕私盐越发兴盛?
在场,有人暗自怀疑,怀疑朱瞻基究竟是想要作何种安排。
“如今,南疆征伐如火如荼,有朝廷支援,届时必将平定。南疆的土地,本宫相信,诸位也都打听过了。”朱瞻基扫视众人,沉声道:“物产丰富!种类繁杂!”
人们,安静了下来,越发的看不懂,皇太孙的言论,先前还在手两淮盐务、朝廷盐课,转眼后又开始提及南疆征伐、南疆土地。
终于,朱瞻基说出了真实目的:“朝廷,对私盐打击之决心,坚定不移!两淮私盐横行,往后需交付于尔等,一应缴获,皆归尔等。然,两淮盐引一应赋税,务必按量照律缴纳。盐价,朝廷会给出一个底线,百姓有盐可吃,尔等有钱可挣。”
打击私盐。
严格盐课税赋。
控制盐价。
总结为三条的讲话,让在场的盐商们,不由的皱起眉头。
就算是他们,手握庞大的盐引,也会掺杂着私盐贩卖。为什么?因为私盐不用交税。
虽然,按照朱瞻基的话,往后两淮私盐打击,会交给他们,缴获也会归他们所有。但谁能相信,朝廷会真的放弃打击私盐的权利呢?
还有食盐最低价格?
在两淮贩卖,自然可以,还有利可图。若是将食盐,运到胡广、运到关中等地,只怕就没有多少可赚的了。
见众人沉默。
朱瞻基不以为然,他们有这样的反应,属实正常。
只见朱瞻基抬起双手:“今日,本宫就与诸位交底,南疆势必会增设三至四个新的布政使司,开垦土地,开采矿藏,开发山林。朝廷不能面面俱到,这些事情终究是要放出来的。
食盐,乃是百姓生存之根本必须之一。盐价,势必不能居高不下。私盐有损朝廷盐课税赋,亦不能更改。
诸位皆是行商多年,本宫知晓尔等重利。但这无错。
本宫想要说一句,今日舍弃盐利,南疆尽可去也!”
就算是后世,食盐被垄断,但价格可谓低廉。
甚至,不好闹出过,百姓囤积的食盐,一辈子都吃不完的笑话嘛。
朱瞻基没打算,从大明盐课中,发掘出新的税赋点。
就算是今天,他将税赋,增加十倍,看似朝廷盐课收入也会增加十倍。但那些食盐,到了百姓手中,只怕就不是十倍的增长了。
按照朱瞻基设想,盐课只需要按照太祖爷定下的规矩,商人们能够及时足数的缴纳盐课税赋,就没有什么不满足了。
压低盐价,这是从盐商们身上割肉,所以新开发的南疆,将会作为利益置换点。
甚至于,朱瞻基相信,这些唯利是图的盐商,会在南疆,自发的无意识的,完成自己制定的征服南疆之后的计划。
打下庞大的南疆,宝船队更换新的政治目标。
便是这两条事情做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