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一章 袁帝御用 (第2/3页)
找到五代瓷商郭葆昌,让他来做督窑官,去景德镇监制御窑,也就是洪宪瓷。
而洪宪瓷的烧造成本,可是历史上最高的。
要知道在清乾隆时期,朝廷每年会拨三万两白银给景德镇,要求御窑上交四到五万件瓷器,而洪宪时期,袁世凯为了这一批瓷器便花费了一百四十万大洋!
这一百四十万大洋如果折合成白银,足有百万两!
可见洪宪时期对于瓷器的打造根本不计成本,这也侧面体现了袁帝对于治国,根本就是个昏庸的外行人。
当然,也正因此造就了洪宪瓷的稀少,并且每一件都可以被认定为是民国时期的官窑、御窑。
其实这些,郑文山的这些学生也懂,他们知道洪宪瓷具有不错的收藏价值,甚至是流通价值,可要说天漏……是不是有些过了?
这时,谢作云看着这些人的表情,不禁笑了笑:“老郑啊,该你开课了!”
听到这话,郑文山瞥了自己几个学生一眼,缓缓点头。
“说起小站练兵,算得上袁世凯称帝之前做的最大的一件事,十七世纪末,甲午战争彻底进入白热化,当时德军有个顾问叫汉纳根,他向李鸿章提议训练新兵,而李鸿章也采纳了意见,命手下在天州南郊的小站进行练兵!”
说到这,郑文山看了一眼罗旭:“小罗,你女朋友也想知道呢!”
“啊?”
罗旭一愣,旋即摇头而笑:“得!那我接茬儿说了,当时小站练兵的一批人,军官方面以淮军的将领为主,同时还吸纳了天州武备学堂毕业的人才,在淮军的基础上,并入了德国兵制,不仅在招募上采用西方手段,还采购了多批西洋武器,而这时候,李鸿章也开始琢磨小站练兵的指挥官,最终定为了袁世凯!”
“袁世凯高调上任,参照德国兵制,立马制定了规范的征兵制度、编制制度、军官委任制度和训练制度,要知道训练这一支队伍,直接奠定了未来北洋军事的基础,而因在天州南郊小站训练,这整个事件也便称为小站练兵!”
听罗旭说完,郑文山和谢作云都是微笑点头。
就连一直心里不看好罗旭的宋翰彰,也终于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