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不败而败的耻辱:龙与高卢鸡的碰撞 (第3/3页)
对中国最有利的时刻,清廷,却主动选择了停战、议和。
【1885年6月,中法签订《中法新约》。】
【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开放中越边境通商。】
当条约的内容,一字一句,清晰地呈现在天幕之上时。
所有时空,都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赢了……
却签了这样的条约?
承认了法国对藩属国的占领?
这……算什么?
这算什么!
所有帝王,都感觉自己的脑子不够用了。
他们征战一生,信奉的都是最朴素的真理:战场上拿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别想拿到。
可现在,他们看到了什么?
战场上明明赢了,却在谈判桌上,把胜利的果实,连同国家的尊严,一并拱手相让!
【一场“不败而败”的战争。】
天幕的评价,如同一记无情的耳光,狠狠地抽在了所有人的脸上。
【这场战争,暴露了洋务运动最深层的虚弱。】
【它证明了,一个国家,仅仅拥有几支能打胜仗的军队,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你的统治集团,从上到下,都缺乏近代化的国家意志和外交思维;】
【如果你的国库,无法支撑一场持久的近代化战争;】
【如果你的决策者,依旧抱着“息事宁人”、“小富即安”的封建王朝心态……】
【那么,即使前线的士兵,赢得了再辉煌的战术胜利,也无法改变最终战略失败的命运。】
天幕的画面,最后定格在李鸿章那张复杂而疲惫的脸上。
他一手创办了洋务,比任何人都希望国家富强。
但他,也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个国家,究竟病得有多重。
他就像一个裱糊匠,竭尽全力地,修补着这间四处漏风的破屋子。
他知道,这间屋子,经不起任何大的风浪了。
哪怕是……一场胜利带来的风浪。
这种深刻的悲哀与无力,让所有帝王,都感到了不寒而栗。
他们终于有些明白了,“中体西用”的问题所在。
那辆看似换上了蒸汽机和火炮的马车,它的车夫,依旧是个胆小、懦弱、只求安稳的旧时代人物。
这样的马车,即使偶尔能撞翻一两个拦路的强盗,又怎能指望它,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
【中法战争的“不败而败”,只是一个预演。】
【九年后,一场规模更大、败得更惨、也更加屈辱的战争,将会把洋务运动三十年的成果,彻底打得粉碎。】
【而这一次的对手,不是遥远的西方列强。】
【而是那个一直被视为“蕞尔小邦”的东邻——】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