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闽归南唐 (第2/3页)
到来,甫经坐定,仁达目视部众,众已会意,竞登阶刺杀岩明,仁达佯作惊惶,仓皇欲走,当被大众拥住,迫居岩明坐位。仁达令杀伪太上皇,自称威武军留后,用南唐保大年号,向唐称臣。唐命仁达为威武节度使,赐名弘义,编入国籍。
却说福建泉州、漳州一带,有一位地方实力派,他不仅亲手打造了一个利通万国的刺桐港,也遗传了惟忠惟孝的清白家声。这个人就是五代后期掌控福建泉州、漳州的留从效。
留从效幼年丧父,家世衰微,很小的他就如同乱世里的浮萍一般,在母亲的操劳下艰难求生。
为了改善生活,留从效少年时就投身王审知政权,在泉州衙门当了一名小衙兵,经过多年打拼,他终于熬到了散指挥使,成为闽国皇帝身边的近卫班直吏员。
王审知治国有方,教子无德,在他死后没多久,他的那些不肖子孙便杀得人头滚滚。留从效近距离地接触到了这种帝王家的亲情杀,心里充满了鄙夷和厌恶。
朱文进杀了王曦后,为了掌控福建,派出自己的党羽黄绍颇担任泉州刺史,成了留从效的顶头上司。在王家吃了多年干饭的留从效如何肯屈居于黄绍颇之下,于是,他开始密谋起事。一天, 留从效偷偷对泉州裨校王忠顺、董思安和自己的亲信苏光海说:"朱逆杀灭王氏一族,又派心腹分据诸州,分明是想独吞福建。我们都是在福建生活多年的土著,深受王氏恩遇,当此危亡之际,难道我们就这样坐视不成?眼下,王氏就剩下富沙王王延政一直在建州坚持抗争,据说发展得不错。我们不如杀掉黄某,将泉州献给富沙王,以此报答王氏厚恩,也给自己谋个出身!"一席话,说得几人热血上涌,都表示要齐心协力做掉黄绍颇,回归王延政。
此后几人开始秘密串联,然后在留从效家里聚齐,一顿小酒喝起,众人纷纷吐露心声,表示愿意杀贼立功。留从效点了点人头,一共是52条好汉。留从效知道干这种事宜早宜不迟,一旦有人从席上离去,保不齐会变卦,于是,他提议,择日不如撞日,杀贼立功就在今晚。众人酒精上头、热血澎湃,自然无不允诺。最后,由壮士陈洪进带头,大家连夜越墙而入,直接闯进黄府,将还在熟睡的黄绍颇拎将起来,一刀两断。另一头的留从效则来到王延政之侄王继勋的藏身之处,恭请这位硕果仅存的王氏宗子出面主持泉州军府事,好与占据福建南平的建州军相响应。
留从效、王忠顺、董思安哥儿仨也没客气,一律自署平贼统军使,实际上掌握了泉州大权。
却说福州归于南唐,闽主王延政向邵武发兵。查文徽道:“邵武重地乃我军后路,必由大将镇守。”
大将臧循道:“元帅赐我精兵五千屯兵邵武,闽兵一定无功而返。”
“好!”查文徽道:“本帅就点五千精兵与你,臧将军务必依险而守。”臧循领得帅令,便点五千精兵据守邵武去了。
数日后王延政率两万兵马来至邵武,远远望去山丘之中有一大寨,三面皆有丘陵环绕,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王延政道:“此寨依山而立,不可强攻。孤王欲翻山而入绕寨之后。”即命大将张汉卿点三千兵马为先锋进入山林。这森林山势不高,却密林阴森,闽卒忽见一碑,上刻三字“霾风岭”。
张汉卿来到霾风岭上,环顾四周草木丰茂,枝藤盘绕死气沉沉,唯有依稀溪流之声。
闽军再往深去,只见青雾弥漫瘴气袭人,且闷热难耐,寻找多时却无翻山之路,而士卒大多呕吐头晕,马匹也停止不前。张汉卿觉得山中瘴气太重,便去求见王延政。王延政只好退出山林。
这时忽闻有人唱道:“一滩高一丈,邵武在天上”。王延政远远望去,见见一个老樵夫在背柴吟唱。王延政与几个护卫催马赶上老樵夫,喊道:“老人家慢走!”
老樵夫转身问道:“军爷有何事?”
王延政下马施礼,言道:“敢问老人家这霾风岭可有上山之路?”
老樵夫道:“霾风岭林木繁密,瘴气阴潮,野兽尚不能生,何况常人?”
“莫非此岭无路可走?”王延政问道。
“有个小山路,只是艰辛异常。”樵夫道。
王延政道:“老人家速速讲来,莫说艰辛异常,就是刀山火海又有何惧?”
樵夫道:“霾风岭山腰之处有一小路狭窄崎岖,只可人过,不能马行。一路之上瘴气阻隔,将士用尿布遮面方可无恙。”
王延政大喜,即刻传令,命骑兵守营步兵入林。老樵夫领路来到一条小径,其中藤叶交织错综复杂。樵夫道:“前面便是小路,请军爷以尿布遮面。”众人遂用尿布遮面而行。
万余名闽国将士一字排开,行有半个时辰,忽然眼前顿时开朗,只见碧日当空瘴气散尽。王延政往山坡之下看去,正是南唐大寨。南唐兵马依仗邵武天险,在寨中自是悠然自得。王延政一声令下,顷刻间火弩冲天杀声漫山,闽兵顺山坡一冲而下,南唐营寨大乱。
南唐大将臧循正在中军酣睡,一个校尉来报:“大事不妙,闽兵绕霾风岭劫杀后营。”臧循一听如同五雷轰顶,赶忙顶盔披甲出营上马。
臧循往后营来救,闽将张汉卿迎面冲来,顺势一刀便把臧循人头砍下。南唐士卒皆无战心,或逃或降痛失邵武。
邵武失守,王延政率领大军直逼建阳,建阳乃闽北重地,南唐大帅查文徽在此屯兵。这一日,建阳城下旌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