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从家奴到皇帝 (第3/3页)
皇后,子景通为吴王。
李世民阴魂不散,又有人拜他为祖宗了,徐知诰称帝后,说他是唐太宗的第十八代子孙!改名李昪,国号为唐,立唐高祖唐太宗庙,史称南唐。
这一年,李昪五十岁,头发胡子都白了。由潘姓改李姓,由李姓改杨姓,由杨姓改徐姓。又从徐姓改李姓。一个孤儿,四姓家奴,最终熬成了开国皇帝。这份传奇,在历代帝王中是罕见的。
其实后唐、南唐跟大唐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后唐李克用父子都是沙陀人,赐姓李,李嗣源是李克用养子,李从珂又是李嗣源养子,他们与唐高祖唐太宗早就没有关系了!为了当皇帝,石敬塘认德光为父都行,李存勖、李昪拜李渊、李世民为祖宗也未尝不可!
李昪徙让皇帝杨溥至润州丹阳宫,派兵防守,阳称护卫,阴实管束。杨溥在乘舟南行时百感交集,吟了一首凄惨悲戚的七律《渡江》:
江南江北旧家乡,
二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
广陵台榭亦荒凉。
烟迷远岫愁千点,
雨打孤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
不堪回首细思量。
李昪自幼生长于金戈铁马之中,亲身经历过刀光剑影的血雨腥风。每逢想起那烽火连天、尸横遍地的残酷年月,他的耳边就仿佛响起孤儿寡母令人心碎的哭诉声。所以,当战争的阴霾在江淮大地消散之后,他发誓不再轻易动用刀兵,以免生灵枉遭涂炭。
李昪即位之初,谋臣武将急于建功扬名,争相上疏谏言:“陛下中兴,北方多难,宜出兵拓展疆土。”同时竭力鼓动他拿近邻楚和吴越两国开刀。当他伏案披览这类奏章时,先是摇头叹息不以为然,继而朱笔批示:“百姓皆父母所生,汝等何必要使其肝脑异处,膏涂草野呢?讨伐之议,愿勿复言。”事后又现身说法,对左右讲:“吾少长军旅,见干戈之为民害深且久矣。吾今日实不忍复言兵革。使彼民安,则吾民亦安矣!又何求焉?!”从而恪守保境睦邻之策,力戒穷兵黩武之举,尽量化干戈为玉帛。
南唐升元五年夏天,“素为敌国”的吴越京师大火多日不息,宫室、府库、铠甲、仓廪焚烧殆尽。吴越王钱元瓘惊悸而死,年仅十三岁的钱弘佐嗣位,主少国弱,朝野上下六神无主,面对满目废墟不知所措。这时南唐一些武将力主趁火打劫,纷纷请命出兵,扬言“我师晨出,而暮践其庭”。李昪对臣下极力劝阻:“众卿所言何其毒也!奈何乘人之危落井下石?横生屠戮朕所不忍;救灾睦邻方是圣贤倡导之正道。”因而不仅没有出兵征伐,反而派人前去吊唁,送去许多礼物,资助吴越治丧度灾重建京城。大臣冯延巳对李昪的这种反常举动困惑不解,背后讥讽他说:“此田舍翁所为,不足以成大事也!”李昪闻后一笑了之,也不加罪。
相传江州陈氏宗族多至七百口,仍不分家,每食必设广席,长幼依次坐食。又畜犬百余,也共食一牢,一犬不至,诸犬不食。当时称为德政所及,因有此瑞。
好容易做了七年皇帝,年已五十六岁,未免精力衰颓。方士史守冲献入丹方,照方合药服将下去,起初似觉一振,后来渐致躁急。近臣谓不宜再服,昪却不从。忽然间背中奇痛,突发一疽,他尚不令人知,密召医官诊治,每晨仍强起视朝。无如疽患愈剧,医治无功,乃召长子李璟入侍,未几已近弥留,执璟手与语道:“德昌宫积储兵器金帛约七百余万,汝守成业应善交邻国,保全社稷。我试服金石欲求延年,不意反自速死,汝宜视此为戒!”
说至此,牵李璟手入口,啮指出血才行放下,涕泣嘱咐道:“他日北方当有事,勿忘我言!”
李璟唯唯听命。
当晚李昪去世,李璟秘不发丧,先下制命齐王监国,大赦中外。越数日不闻异议,方宣遗诏,即皇帝位,改元保大。
凭借机遇与努力,李昪实现了从乞丐到皇帝的人生跨越,践行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理念,书写了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人生传奇。作为一国之君,他一贯礼贤下士,虚心纳谏,安置流民,轻徭薄赋,崇文重教,勤俭节约,爱惜民力,睦邻友好,为他博取了贤明帝王的美誉。
不过李昪软禁杨氏宗室,逼迫他们**,做得也太过分。公元956年,周世宗听说杨氏遭遇,派人前来慰问。南唐国主李璟闻讯后,猜忌心顿起,随即派人将杨氏灭族。不过南唐被北宋灭亡后,李煜妻子被凌辱,自己最终被毒死。这莫非就是《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所说的“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