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七十一章 军制改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百七十一章 军制改革 (第3/3页)

没有向最有发言权的枢密院来咨询过,就连王韶因为往返路程太远而房弃询问及此事他和变法派中的中坚骨干们甚至连简单的宫费计算都没有,这么一个方案拿出来岂不是太过骇人听闻了,这不能不说王安石真是一个“雷厉风行”地人。王静辉此时都有些后悔和王安石全作了。这么一个急性子恐怕除了捣乱和破坏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的作用了。

    突如其来的反对声给王安石浇了一盆水,不过好在老爷子火气已经比原来小了许多,而众位大臣和皇帝赵顼也表示过对这份“大跃进”计划非常怀疑,赵顼虽然存下了不少私房钱,其目的就是为了将来打仗用的,不过一年四百万贯的花销在他眼中并不算大,大也是让他有些犹疑万分。由此并没有支持王安石的计划。

    王静辉在得知福宁殿会议之后,便写了一封信件建功立业议王安石要“缓行”,以大宋目前的状况而言,只需在一万特种兵就足够了,其中四千在西夏,四千在南方,而汴都附近由于交通比较发达,本揣就驻有重兵防卫,像征性地放上一千足矣,而剩下的一千放在韩琦那里用来当“路霸”——专门深入辽国四处抢劫就足够了。

    当然在信中王静辉也对王安石原本计划非常赞赏。到少王安石提出的二十二支特种部队建军计划,在地图上分布的十分合理的,可惜大宋没有这么多闲钱去养活,只有等到大宋真的有实力去建立如此庞大的军事系统之后再去实现了。

    至少王静辉是不会相信王安石还有机会去实现如此庞大的特种部队计划,每年四百万贯军费来养活五万人,而且还是分散在各地。这实在是有些太过奢侈了,要是按照后世特种部队在军队中的比例,那大宋可能会建立一个超过三百万人地常规部队才可以达到拥有五万特种兵的比例。

    王X尽管很讨厌王静辉在一旁对变法派进行“遥控指挥”,但他也知道要轮到算计的话,在这汴都城中还真挑不出几个人是驸马的对手。尤其是在金钱上面的算计,恐怕就更不是对手了。

    对于变法派而言不过是改改奏章上的数字,但在保守派眼中却是一个绝大的胜利——至少他们第一次在正面迫使王安石改变了初衷,例其改革计划更加合理。

    从五万到一万,这个数字让所有的人都能接受,而文彦博所统领的枢密院也对此非常满意。原本他们心中虽然有计划的扩张特种部队,但却非常困难,有王安石的这份奏章就容不得易地多了。

    在局势看来,今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和西北新占领地区无疑是叛乱频繁爆发的地区。将特种部队长其驻扎在那里就近平乱的话,以后枢密院的工作就省事多了。

    负责大宋军器监的改革,王静辉是非常慎重的——大宋军工部门基本上都是由宦官所把持,他们虽然不是主官,但却分布在军工部门的各个角落,平常采办等事务都是由他们所负责。宋朝虽然没有宦官、外戚之乱,但王静辉对此还是非常注意的,以往他和宦官与外戚相处极佳,甚至如果是皇帝传旨到驸马府,宦官们都争着想要去,因为王静辉从不吝啬对他们的赏赐,就算是传个话少则也是几十贯钱。

    至于外戚就更不用说了,在王静辉地商业合作伙伴中,外戚可是占了很大的一部分的便宜,这也是他通过这些外戚来扫平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并且也是计好曹老太太和向太后的手段。

    大宋借送往迎来鉴了汉唐的教训,对宦官和外戚的势力控制的极为严格,但王静辉却不这么看,至少那个祸国殃民的童贯执掌兵权,而李宪虽是个类似郑和那样的正面人物,但却频繁执掌兵权,灭夏战争中李宪就是总监军——大宋参谋部虽然经过了几年的建设,在皇帝身边的参议军事人员算是不缺了,但还缺乏中监军,归根结底还是皇室的疑心太重,他们不愿意失去监军的人选,更不愿意看到主将和监军同是武将出身,太祖皇帝可就是武将和平演变成为皇帝的最好例证,人家防备的可严着呢!

    收拾军器监在王静辉的军制改革中可是一个重要方面,不过这么一来可就要断了不少从中牟利的宦官的钱路,这件事还是交给王安石去办最好——王安石不怕得罪人,连两宫太后都不放在眼中,真接到皇帝面前揭发那些阻挠新法实行的外戚大员贪污的真相,这种气魄可是谁都比不了的。王静辉是可以像王安石那样毫无顾忌但他不会平白树立起一个敌人,除非能够彻底抹除对手,没有这个把握他是不会出手的。

    最新全本:、、、、、、、、、、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