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图利 (第2/3页)
门的精锐军队加以护送,这对于无心他们更是小菜一碟。正是因为如此,王静辉才在这拍卖矿山上占据了先手──矿山的评价资料都是由他来提供的,对于那些已经被党项人开发过的成熟矿山他没有办法,但对于那些“空头”矿产,到底有多少料,心中还是非常有数的。
李管事对于王静辉投资开发西夏矿产的做法感到非常吃惊,毕竟在半年前西夏战争刚刚进行的时候,王静辉旗下的产业都是几乎无偿为大宋军队服务,在开发盐池上也没有插手,只是为了稳定同盟商人心理才认购了数个盐池,怎么现在突然加大投入购买矿山经营权呢?李管事并不知道,王静辉心中有着太多的计划,这些计划都是需要花钱的,他地资产虽然多。但除了少部分诸如玻璃产业是敛财所用之外,大多数资产都是属于那种见效非常慢,甚至是注定赔本的买卖。就是以前曾经是王静辉一大财源的印刷业也是出于普及知识的需要而紧紧压缩利润空间,逼迫大宋的印刷业想办法降低生产成本,降低书籍的价格,使得读书人从中受益匪浅。不过这种举动倒是使得大宋地书商们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尤其是高丽、南洋、倭国和辽国,那里的书籍价格是非常高昂的,那里的利润空间是小王驸马管不到的地方,以至于大宋印刷业对国内是超低利润运行,获利的大头都在海外市场。
王静辉需要金钱,有时候他甚至想到了后世外国作家塞万提斯笔下向风车挑战的唐基哥德,妄想以一人之力来改变整个国家的面貌,他明明知道这是错误的想法,但此时他能够停下来么?!尽管他还很年轻。但想要成就一个伟大帝国的想法促使着他不断咬牙前进──因为在宋朝历史上除去前两任地太祖太宗皇帝之外,唯一具有强烈进取心的皇帝只有神宗赵顼。后世的人们也许能够记得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这些大名家,但对这个皇帝知之甚少,不过王静辉却明白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在这么一个皇帝的意志之下搭上顺风车才可以最省力。至于已经内定地学生──大皇子赵熙,尽管他也抱有同样的想法。但能够一代人做完的事情,最好不要拖到下一代,到那个时候谁又能够保证未来的政治环境能够这么积极进取呢?!
拍卖现场是极为火爆的,以至于“空头”矿产也受到了大宋商人地极力追捧──这其中赌博的氛围极为浓厚,只要赌中那以后的利润将不可想象。不过“空头”矿产中王静辉所标定地那些却被由李珍泉亲自出面轻松的竞拍下来──真正有实力玩得起这个游戏的商家都接到了王静辉的传话。虽然商人趋利,但大宋的首席财神爷既然发了话,又有那个敢触王静辉的眉头?论财力他们是没法和王静辉与徐氏联合的商业怪物相提并论的。最后比拼金钱也是人家赢,还不如现在卖个交情,以后驸马发财的时候顺便带上自己,这比矿山还管用!
王静辉非常轻松地得到了他的矿产资源,价格非常理想,总共不过才花去了四百万贯,这已经是非常低的价格了,他没有想到自己给朝廷上书拍卖矿产的奏章真的实行起来后,所获得的资金就算抛出一万多贯的“门票”收入后。拍卖所得居然有三千二百万贯之多,比他以前的设想还要多出一千多万贯,这都快要赶上大宋全年度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了。
拍卖矿山经营权的收入暂时让心存反对的官员闭上了嘴巴,任谁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筹集这么多的金钱。三千多万贯的资金用于巩固新收复的西夏领土实在是绰绰有余,大宋开发西北的全部计划在有了这笔资金的注入后全面启动,今年计划向西北屯田的厢军由事先定下的七万人一下子升至了十五万人。尽管这次屯田人数破了记录,但中书省依然给屯田的厢军开出了非常优厚的待遇──屯田厢军每两户人可以获得一匹马三头牛,生产资料也都由朝廷供给。
治平年间便已经开始的屯田行动到现在已经有五年多了,按照当初的计划,第一批屯田厢军已经获得了其部分地权,只要屯丁继续再耕种十年便可以获得全部地权。一个屯丁耕种一百亩土地,其中三十亩种植棉花,以便为大宋的纺织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五十亩的麦田供其生活和提供军粮;剩下二十亩则种植。苜蓿来养马和其他牲畜。朝廷需要屯丁的苜蓿来养马抵税,至于剩下的税收则以粮食实物征收,正常年份收取十石粮食作为税收。这样算下来屯丁若是肯下功夫屯田,那生活水平远比内地要好的多──西北的产量比较低,一亩地正常年份产量在两石以下,虽然收获的五分之一交税,但一个常规五口之家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