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退却 (第3/3页)
纠缠,而是转移阵地针对青苗法对农业上的作用说起:“青苗法肯定是适合农民们需要的,特别是青黄接时节,更能显示其救济与援助的功效。有钱的人家需要这行援助,贫苦之家需要,但必须以田里的青苗为信用担保或者抵押。”
王安石听后点点头说道:“这正是某家制定青苗法的初衷!”
王静辉点点头说道:“王相的想法是好的,这能说是一个善举!过王相有没有想过:这样一来,风调雨顺时,大家自然都很欢喜;而一旦出现天灾**。发放贷款地官府与使用贷款的农户双方,立即同时陷入恐慌之中。官府为了减轻自己的损失和由此产生的责任,唯有逼迫农民一途。农民便只好变卖家当,归还贷款本息。严重者需要卖房卖地,甚至卖儿卖女。最后。导致部分农民流离失所,更使许多农民无力或者敢贷款。”
王安石一愣片刻说道:“这只怕是驸马的片面之词吧……”这句话连王安石自己都觉得有些苍白无力——河北正在发生罕见地大旱灾!
“因为各个地方官府都有固定的青苗钱,这些青苗钱本金附带着必须完成的增值使命一道下达。如果贷款发放出去,地方官员便无法完成那两成的贷款利息即价值增值地任务。这将直接影响官员们在上司眼中的形象与升迁。于是,各地官府及其官员们便花样百出。其中最普遍的做法是,根据当地农户地经济状况。将他们分成同的等级,规定同级别农户的贷款额度,然后,强令当地富户与其他同等级的农户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由富户为各等级贫户提供担保或者抵押。更有甚者,若干地方官府的官员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还欺上瞒下、自说自话地或公开或变相将贷款利息提高到了三成甚至更高!魏国公在信中并没有说出来,这是学生在全国各地的商号返回来的情况。虽然学生未曾亲眼所见,但相信下面的人是敢欺瞒学生地!”
王安石听后有些自然的摆正了自己的身体,他曾经在地方上做过很多年的地方官,甚至大宋底层官吏地风气和手法是怎样的。很明显。正如王静辉所说的那样,这种情形蕴含着相当凶险的潜在后果。它意味着,一旦出现饥荒之后,所有的人家全部会被一网打尽,同归于尽一途,无处可逃。唯有官府可以旱涝保收。而各级政府官员只要足够心黑手辣,则自然政绩卓著。于是,一件本来具有功德性质,明明充满政治善意的政策,却在帝国政治体制和各级官吏的运作下。变得面目全非,成了彻头彻尾的残害百姓之举。
对于王安石来说最幸的便是刚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青苗法,便遇上了罕见的旱灾,这次旱灾地波及面已经渐渐对他露出了狰狞的面目——整个大河以北包括京畿路在内都是灾区,越往北旱情越重,河北诸路几近面临绝收的场面,而其他的地方旱情虽然没有河北这么严重,但粮食减产已经成为定局!现在北方开始了大旱,并且有蝗灾生成的迹象,过朝廷已经在去年下半年就开始有所准备了,纵使略有足也会伤及大宋的元气。过魏国公的这封信让学生很担心,受灾面积既大,灾害烈度亦强,致使北方的地方官员立即变成真正的虎豹豺狼,在他们毫容情的追逼之下,受灾农户纷纷倾家荡产,卖儿卖女卖妻子的情况层出穷。而且,富裕之家更加成为官吏们锁定的对象,迫使他们破财免灾,或者破产、出逃,由此引发的后果成为十足的灾难……”
“改之以为现在还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弥补这中间的缺点吗?”王安石思前想后越想越有些害怕,他虽然有车保帅的想法,但道德良心这关可是这么好过的,并非是你的嘴多硬,心就有多硬的,他王安石自问还没有达到这么狠的地步。
王静辉苦笑着摇摇头,说道:“现在只是灾害发生的初期,所产生的弊病并没有显露的十分明显,过再过两个月灾害便上升到最**,我们必须强在这之前想好应对之策才可!现在有一难处便是今年北方的青苗钱大多已经发放出去了,想来这是一个小数目,朝廷能血本无归,这样会影响到朝廷的财政稳定,所幸的便是朝廷已经做好的赈灾的准备,希望百姓会太难过!所谓办法都是人想的,没有走通的路,只是我们没有想到而已,若是王相没有什么意见的话,学生想在‘九味居’明晚设宴,邀请王相、司马君实、、文宽夫等人,一起将问题摊开来好好谈一谈,想这些人都是朝廷重臣,人多办法也就多,应该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案!”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