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工业电能 (第2/3页)
他扭头看向王一舟讲道:“我还要尽快看到4号炉的整改方案。”
“你应该知道,4号炉每停工一天,造成的损失都是巨大的。”
“我知道,我们正在做工作。”
王一舟点头应道:“这几天我们就要对新发现的问题部位进行全面分析,并且继续排查其他部分。”
“嗯,具体工作还是以你们为主。”李学武很体谅他们,讲道:“你们才是专业的,术业有专攻。”
“谢谢您的理解。”
王一舟真的很感动,他就怕今天领导过来催促他们工作进度。
要说工程建设催进度没问题,无非是增加工人数量,增加工作时长罢了。
但工程调查不一样,这个工作不仅考验思维和耐心,还要有精准把握问题的敏锐洞察力。
干工程有把子力气就可以,但做调查必须要会动脑筋。
周泽川全程都跟在李学武的身边,看得多,问的少。
他原本的身份已经足够能说明集团对冶金厂生产工作的不满和重视。
一般来说,主管生产工作的副厂长都是从原单位提拔,且都是具有车间主任这样工作经历和背景的干部。
这一次集团选用了监察干部来担任生产干部,还是一个从未接触过生产工作的干部,集团这是什么意思?
相信这个问题不少人都在思考和琢磨,更有甚者说周泽川是某人安排来的。
这话周泽川是没听见,真要听见了脸色绝对会变的不满。
哪个干部调动不是被人安排的,可说他是带着某种目的来的就真是太冤枉人了。
自从上一次的交锋过后,他已经成了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局外人。
就算现在重新入局,那也是不是他自愿的,更没有人指点他做什么。
周泽川早就在来时的路上想好了,既来之则安之,哪怕是一辈子窝在钢城冶金厂他也认了,杀人不过头点地嘛。
他还就不相信了,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会招来李学武的记恨和为难。
没错,周泽川完全放弃了集团的关注和期待,最大的目标就是让李学武满意。
真确定了这一点,他在钢城的处境和心态倒是轻松了许多。
只要他努力工作,做出成绩,无论上面怎么为难他,李学武都会为他出头,这是作为辽东工业一把的义务。
回单位的路上,同车的两人对4号炉和接下来冶金厂的工作做了交流。
李学武很坦诚,周泽川也知趣,不需要李学武提醒,他已经学着适应新身份。
不懂的可以学嘛,集团是让他做生产管理,又不是让他下车间干活。
“从前年开始,集团决定要实施技术改革,冶金厂率先行动。”
李学武强调道:“当时第一个目标就是特种钢材以及合金材料。”
“后来与圣塔雅集团的全面技术合作给这个项目带来了强劲的推动力。”
他对身边的周泽川讲道:“三年时间建起了十几座高炉和车间,冶金厂的发展不可谓不神速。”
“在这种远超常规的发展速度中出现问题并不是问题,不出问题才是问题。”
“我能理解您的意思。”
周泽川听得懂李学武讲话,微微点头认同地讲道:“就怕问题积攒成灾难。”
“我们是有过深刻教训的。”
李学武长叹了一声,看向车窗外说道:“今年的安全生产事故本是可以避免的,但恰恰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地方。”
“要从根源找原因,也要从日常管理中寻找解决的办法。”
他转头对周泽川讲道:“我已经同宗芳同志谈过了,最近一段时间他会配合和帮助你尽快了解情况的。”
“谢谢,我尽自己最大努力。”
周泽川郑重地点头,上午被安排秘书的不满在这一刻真不算什么了。
或许李学武真是出于公心呢,想要他快点进入到角色,这才独断专行的?
“今天下午没时间了,明天吧。”
李学武在下车前同他讲道:“让孙主任陪你去探望一下于铁成同志的爱人。”
“是4号炉的总设计师?”
周泽川来钢城不可能没有一点准备,尤其是冶金厂最近的旋涡重点。
他听过这个名字,也在报纸上看到过相关的新闻,所以并不陌生。
李学武点头道:“现在去正合适,问题真正调查清楚前最好去见见她。”
“我明白了,我会跟孙主任说。”
周泽川严肃地点点头,说道:“一有什么情况我会及时跟您汇报的。”
“尽快吧。”李学武看了他一眼便下了汽车,在上台阶前等了对方过来,这才一起走,“下个月我还有其他工作要忙,争取尽快掌握工作情况。”
“一定。”
周泽川也是茅坑拉屎脸朝外的主,既然李学武如此坦诚,他也不能含糊。
李学武说尽快,那就是情况紧急,他说一定,那就是一定,坚决完成任务。
既然4号炉的问题已经找到了,那他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就是安抚家属,解决问题,接手生产工作和善后工作。
业务上有常务副厂长杨宗芳帮忙,上面还有秘书长李学武撑着,他会有较大的空间和时间来掌握情况。
这已经非常难得了,必须感激。
他倒是不虞杨宗芳给他难堪,更不怕这个时候有人给他下绊子。
既然李学武已经表态,那谁敢针对他,就是针对李学武。
谁敢针对他,就是破坏大局。
在集团李学武或许不是绝对的权威,但在辽东工业,在冶金厂……
杨宗芳是常务副,根本没必要针对他这个外来户,且是个不懂生产又主管生产的副厂长。
两人虽然没有共事过,可也不算陌生,他好杨宗芳才好。
他出了问题,杨宗芳也躲不开。
所以有李学武在的冶金厂是空前团结的,从刘永年能坚持这么久就能看得出来,秘书长对冶金厂的关照和保护。
或许来钢城不是一件该难过的事。
-----------------
秦淮茹在钢城并没有多待,确定儿子并没有完全误入歧途便也就回去了。
她当然是不放心的,可劝儿子回京的话如何也说不出来。
不仅仅是棒梗在钢城已经有了新的生活和希望,更因为她自己。
与刘国友的婚姻生活不能说没有一点感情,但被这一年多以来的种种变故消磨的也差不多了。
变故消磨的不仅仅是她对刘国友的感情,还有她对婚后生活的向往。
原本她以为结婚以后会有个依靠,即便对方也带着一对女儿,可只要两人互相扶持,怎么都能走的更长远。
她单纯地低估了半路夫妻的复杂情况,况且她的家庭情况也足够特殊。
三个儿女,还得养着婆婆。
即便她的地位和身份能解决家庭温饱问题,可解决不了和谐共生的矛盾。
至今婆婆都没有原谅她,甚至都没有去她和刘国友家里吃过一顿饭。
就是住着对门,也只是刘国友和她去对面,绝没有老太太来家里的情况。
每次刘国友给家里送东西,换来的不是婆婆的笑脸,反倒是怒目而视。
在婆婆的心里,正是刘国友容不下棒梗,撺掇她闹了那么一出。
要不是有去了钢城以后棒梗给家里来信,婆婆都容不下她回家。
秦淮茹现在真有种里外不是人的感觉了,儿子对她有意见,两个女儿的性情也变化了不少。
她结婚后是同刘国友生活在一起的,同住的还有刘国友的两个女儿。
对面则住着婆婆和孩子们。
这么安排也有婆婆的意思,是希望未来棒梗能继承对面的房子。
可棒梗耍起了脾气以后,婆婆也不认账了,开始偷偷埋怨她不顾家里死活。
这话要是对她说也就算了,却是当着孩子们的面唠叨。
即便孩子们跟她亲,也改变不了她住在对面的事实。
也正是棒梗闹了那么一出以后,刘国友主动跟她商量,让姑娘们随老太太住在对面,棒梗则跟他们生活在一起。
打算是这么打算的,可棒梗没容他们实施这个方案便尥蹶子跑了。
到现在小当和槐花不愿意离开奶奶,刘国友的两个闺女不愿意离开爸爸。
最关键的是,婆婆容不下那两个闺女,就算见了面也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这日子还怎么过?
夹在中间的不仅仅是她,还有刘国友。
渐渐地,这对半路夫妻之间的沟通和谈话少了,回到家也是柴米油盐。
就算亲热也成了例行公事和解决生理要求一般,她今年也才三十三岁啊。
三十三岁正是坐在地上能吸土的年龄,却早早地过上了冷淡的日子。
早知道婚后的生活是这样,她还不如坚持守寡来的自在呢。
虽说生活百样苦,一样甜,可为了一样甜需要忍受百样苦她真受不了了。
在回京前她再一次找到李学武,想要开诚布公地谈一谈。
周亚梅只在家待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便去了奉城,所以晚饭结束后是棒梗去刷碗收拾桌子,两人来到了书房。
书房门半敞着,在厨房忙活的棒梗再怎么好奇也不敢去偷听。
他是真想知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