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9章 大学招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19章 大学招生 (第3/3页)

官员感觉没必要受那个罪。

    按照李纯的预想,要在第一波夷人地区配置29个郡,但是截至8月底,只有七八个官员向人事部报名愿意去夷人地区,把韩愈愁的够呛。

    韩愈想,如果都像元稹、李德裕这样主动就好了,虽然去夷人地区的官员原则上都会升一级,但很多人还是放不下国内的安逸,不愿去夷人地区受苦。韩愈自感无法解决这个难题,只能向李纯汇报。

    李纯道:“朝廷各路大军预计明年二月就会开始行动,最快两三个月就会打出一些地盘,也就是五月份就要开始逐步派一些郡、领的官员过去,不然就会出现空档。”

    韩愈说:“臣也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很多官员怕夷人地区艰苦、难以治理,虽然官升一级,但是报名的人还是很少。”

    李纯道:“当年在襄人地区选拔官员也遇到这个难题,夷人地区面积广大,如果第一波就这么难,以后征服的地区更远,估计更没人愿意去,所以还是要想一些激励措施,调动官员的积极性。”

    韩愈说:“臣能做的,无非是在升官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艰苦地区补贴,别的只能由陛下来定。”

    李纯道:“凡是为官者,都是有上进心的,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有些官员虽然品级不高,但是任职时间较久,有丰富的行政经验,对于这些人可以略微放宽条件,提拔的幅度大一些;二是以后国内的官员提拔,优先选用有夷人地区任职经历的官员,也就是说国内有官职空缺,优先提拔选用在夷人地区任职三年以上的官员。”

    韩愈说:“按照陛下的措施,如果官员不去夷人地区任职,以后就没了提拔的机会,如果去了,以后还有机会提拔回到国内,这样估计会有明显的激励效果。”

    李纯道:“官员们是怕一旦去了夷人地区没法回来,所以宁愿不升官也不去,想留在国内发展。这样吧,那些去夷人地区任职满三年的官员,只要国内有空位,即使不能提升也可以平调回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韩愈说:“这样就更合理了,让一部分官员长期待在夷人地区也不好,只要干三年就可以回来,即使不能获得提拔,也能互相轮替一下。”

    李纯道:“按照华襄分权模式,郡、领的很多权益都让给襄人了,路及其首府的用人还是要以华人为主,不仅是官员,普通公职,尽量招华人,华人不够再招襄人,目前国内举办了一批大学,培养的毕业生不光是用在国内,也可以用在夷人地区。”

    韩愈说:“路、府的公职也有不少数量,能够满足想出去发展的华人,这些人也是需要提前配备。”

    李纯道:“到时主要官员先配备齐,搭起框架,至于普通公职人员,可以分批招人,不需要一次性配齐。”

    处理完官员的配备问题,李纯又考虑起未来夷人地区的教育,李纯将白居易召来,商谈夷人地区的教育规划。

    李纯道:“未来征服夷人地区以后,那里的教育问题也很重要,需要提前考虑好,教育部是否作了规划?”

    白居易说:“目前襄人的教育模式是全面的汉化教育,但是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语言和习俗,后面对待夷人是否也采取这种教育模式?”

    李纯道:“襄人各族与华族接近,全面推行汉化教育可以拉近两族的距离,夷人们的语言文字和汉语、汉字差别较大,不宜废除他们的文字,可以采取双语教育,同时学习和他们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也学汉语、汉字。”

    白居易说:“双语教育比较麻烦,直接采取汉语教育应该更简单有效,以后可以让汉语成为各民族的通用语言。”

    李纯道:“以后汉语自然是要作为通用语言,但是夷人跟襄人毕竟不同,还是让他们保留更多的民族特性,能够培养少数精英,配合华襄两族对夷人的治理就好。”

    白居易说:“陛下的意思是跟夷族保持一定的距离,让他们保留自己的特色,只对少数人进行精英教育?”

    李纯道:“各个族群之间确实要保留一些边界,华襄两族更亲近一些,接触的更多,对襄人的汉化程度深一些,要会用汉字、会说汉语。夷人主要由襄人直接治理,培养出一些夷人精英,能配合官府治理夷人就可以,夷人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都能用,不必投入太多的教育资源。”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