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95章 德裕赴琼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95章 德裕赴琼 (第3/3页)

  李德裕深入思考以后认为,要想吸引更多汉人到琼州,必须营造一些便利条件,减少汉人来琼州的负担和顾虑。

    首先,在徐闻码头派驻人员,积极宣扬吸引汉人到琼州垦荒,凡是从大陆到琼州垦荒的,可以由琼州官府出钱雇船将其人员和行李运到颜舍城。

    其次,由州县在内陆地区寻找一批面积大、条件好,便于汉人耕种的地方作为安置区,由官府出面和安置点附近的僚越族首领沟通,划定安置区的范围,避免再次产生华襄矛盾。

    再次,从各县向安置区修建道路,在规划居住的地方平整土地,方便汉人过来,来了就可以建房垦荒。

    最后,李德裕派出引导人员,在颜舍城码头,向前来垦荒的汉人介绍各个安置区的情况,引导汉人前去各个安置区,并提供交通方便,让汉人可以快速到安置区。

    华襄协同发展,关系和谐,避免了内耗,两族集中精力搞发展,整个琼州的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发展越来越兴旺。

    琼州地处亚热带,物产丰富,很多汉族商人来琼州做生意,购买当地的土特产,贩卖内地的铁器、茶叶、瓷器等物资,琼州的商业也活跃起来。

    随着来的汉人越来越多,加上很多汉人教师到僚越族学校任教,僚越族人的汉化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和汉人杂居的僚越族人逐渐都学会了汉语,能和汉族人交流、买卖货物。

    州里的事,越是重要的事务,越是难题,李德裕越是投入到里面,不把问题解决誓不罢休。前面郑茂丰还有点不理解,后面不得不佩服李德裕干事业的决心和毅力,通过几件大事的解决,也证明了李德裕的能力。

    琼州治理的好,朝廷多次嘉奖,功劳自然大部分归在刺史郑茂丰身上,李德裕也不争功,跟同僚关系处理的还算融洽。

    李德裕深知,要想在仕途发展,干好工作很重要,但也要做好其他事。李德裕不时写信给武元衡、崔群写信,汇报治理琼州所干的工作和心得体会,顺便也让人带一些琼州的土特产过去,寥表心意。

    州里向朝廷发送的奏折,郑茂丰基本都是委托李德裕来写,李德裕把琼州的工作汇报的很详细、很具体。李纯有时看到琼州的奏折,一眼就认出是李德裕所写,大体了解他在琼州所做的工作,对他有了较好的印象。

    李德裕在琼州干了两年多,朝廷对琼州的工作相当认可,郑茂丰干刺史也有七年多了,理应得到提升,正好闽海道布政使的位置空出来了,朝廷就将郑茂丰擢升到闽海道。

    郑茂丰心里清楚,自己是借助了李德裕的功劳和关系,否则哪有出头之日,别人投桃,自己自然也要报李,所以极力向朝廷推荐李德裕接任琼州刺史一职。

    武元衡、崔群也是非常欣赏老友的儿子,也相继举荐,经李纯批准,李德裕在元和十五年接任琼州刺史一职。

    在李德裕大抓琼州之前,流州刺史程维循早已抓起了琉球岛的治理,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刚设立流州时,流州简直就是一片蛮荒之地,上面生活着大量的生番部落,以狩猎、采集为生,依赖他们根本无法建立政权。

    程维循当时唯一的施政办法,就是从大陆迁移大量汉人过来开垦土地。正好大陆也有不少无地农民,流求西部平原的土地肥沃,非常适合汉人开垦。

    为了给汉人来流求提供方便,程维循利用朝廷补助的资金,先后用船免费从晋江、福州、漳州等地,接汉人来流求垦荒。

    正是靠着这些从大陆过来的汉人,程维循先后建立流州和云林、嘉禾、青竹、流南四县,算是把流州的架子搭起来了。

    刚开始,汉人来的不多,所占的土地也不多,与当地的番人矛盾并不突出,随着来垦荒的汉人越来越多,汉番矛盾逐渐突出。

    这个矛盾的核心就在汉番的生产方式不一样,汉人主要依靠农耕,每家有个几十亩地就可以生活的很好。岛上的番人大都沿用狩猎、采集的方式生存,这样一来,对土地的面积要求非常大。

    程维循认为,流求西部以平原为主,适合农耕,用来做猎场太亏了,于是与番人部落沟通,愿意无偿教番人耕作技术,而且五年内免除番人的赋税。

    面对程维循的政策,番人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接受了官府的意见,愿意向汉人学习耕作技术,希望能过上较好的生活,但是相当一部分番人比较顽固,坚持他们原来的生活方式,要求汉人退出他们的猎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