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4章 发展变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84章 发展变化 (第2/3页)

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理应享受发展的红利。

    凭着财政有钱,李纯决定慷慨一次,对官员、将领和其他公职人员来一次大规模的加薪,从元和十一年七月份起,每个官员增加五成俸禄。

    这些年,唐朝的经济发展很快,老百姓日渐富裕,很多商人赚得盆满钵满社会上的有钱人越来越多。相比之下,官吏的收入增加缓慢,不少人颇有微词,有些门路的还辞去公职,下海经商。

    大部分人舍不得辛苦挣得的官位,但是心里还是有些怨气,有些甚至开始搞点灰色收入。

    这次朝廷进行的大规模加薪,犹如打了一针强心剂,很多人欢欣鼓舞,终于可以增加不少合法收入,对朝廷十分感恩。

    加薪的同时,朝廷也强调了廉洁的重要,让官员们理解朝廷的苦心,决不能一边拿着高俸禄,一边还敢贪腐。

    经过几年的整治,特别是成立监察院以来,对官员贪污受贿的问题抓的很严,老百姓可以层层举报,没有官员敢明目张胆的贪污。加上各地各部都建立了五人政务会制度,重大事项都是集体讨论决定,必须合法合规,限制了乱用权力的行为。

    李纯的思路很明显,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加薪加严管,尽量堵住官员腐败的口子,决不能让腐败侵蚀朝廷的肌体。尽管如此,李纯也不相信就能杜绝贪腐,估计只是压缩了范围,变得更加隐蔽一些。

    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明目张胆的贪腐,一些隐蔽的、细微的潜规则,也是难以避免,只要不要影响国家的发展,引起百姓的反感,李纯也不想去对每个官员求全责备。

    反腐是一个难题,目前能够在总体上控制住就不错了,后面时机成熟,李纯还准备推出新的措施,逐步构建相对完备的机制,力争解决腐败的问题。

    教育事业依然是李纯重点关注的方向,各县的初中师资都已配备齐全,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由于学制是四年,第一批学生将在元和十三年6月初毕业。

    从朝廷到地方,选取秀才、举人、进士都要求具有综合知识,学子们都积极补习科学、经济等内容,力求各门功课齐头并进,在考试中拿到好成绩。

    朝廷也非常重视夷人的教育,但是教育的目标和模式与汉人不同。对夷人学生的教育目标是学会汉族的语言和文化,可以顺利和汉人交流,以后可以在新的征服区,帮助汉人统治地方。

    对夷人的教育模式偏重于汉语和思想教育,要求学生能掌握和运用汉语,要忠君爱国,服从朝廷的治理,与汉人和睦相处,也搭配学习一些数学、历史、地理、科学知识。

    朝廷的华夷分治顺利推行,由于对夷人的限制不多,没有引起夷人的抵制,夷人认为朝廷能够这样对待其他民族,已经算好的了。夷人只要安分守己,也可以从事工商业,他们合法的土地和房产受到保护,对夷族收取的赋税和华族相同。

    朝廷要求,前去边疆开发的汉人只能找一些无主的荒地,不得强占有主的夷人土地,但是汉人可以合理的价格买夷人的土地,对于有争议的土地,由官府来判定。

    当然,开发边疆的过程中,华夷之间多少会有一些纠纷,官员处理时当然会倾向华人一些,但是夷人的基本权利还是得到了保护。

    为了强化对夷人的统治,朝廷向夷人地区派去了大量的汉人官员,道和州一级的官员必须是汉人。

    县以下的官员根据情况区分,如果是县内汉人占有半数以上,县令用汉人官员,其他官员也以汉人为主。

    如果是夷人占据绝大多数,可以任用夷人官员为县令,但是至少要派一个汉人官员任县监,另派一个主管教育的汉人官员,保证朝廷的政令在夷人县得到贯彻,顺利推行对夷人的汉化教育。

    为了加快夷族的汉化过程,朝廷向夷人地区派去大量的教师,进行汉化教育,加速他们和汉人的融合。

    在学校教育上只能使用汉字,禁止使用夷人的文字,但允许他们本族之间讲自己的语言,保留自己的风俗、服饰和生活习惯。

    虽然能够入学接受教育的只是少数人,但是汉夷两族民间沟通也不少,也促进了汉语的推广。各个夷族逐渐汉化,但是身份又是夷人,可以内部使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保留自己民族的特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