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父与子 (第2/3页)
聚宝山上,净火琉璃塔最上一层,这里供奉着大明开国洪武皇帝朱元璋御笔一支,和皇后马氏加封皇后冕服时佩戴的凤钗一柄。
前人已经作古,洪武皇帝朱元璋和她的皇后马氏,现在都躺在钟山脚下的孝陵中,只能以物为人,遥做祭拜。
这一层,乃至这整个净火琉璃塔中,只有两个人。
洪武皇帝的儿子,另外也是认了马皇后当亲娘,变成了她亲儿子的朱棣,跪在这支御笔和凤钗之前。
郑和站在他身侧,后退的半步,捧着祭祖表文,声音恭敬而低沉。
“维永乐十年,岁次丙子,十一月丁亥朔。”
“昭告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
“帝继天立极,垂统保民;百王相承,万世永赖。钦承祖训,嗣守明邦,奉命承国,天下太平,万民永乐。第以礼未终,弗克躬祀,恭陈牲帛,祗告殿廷,惟帝歆格。尚飨!”
本朝永乐,祭天祭祖的表文,大多都是出自礼部尚书陈知礼的手笔,这位老大人是洪武朝的探花,那支笔下真是妙笔生花,他府中的好几房小妾都是这笔下文采吸引而来的。
这张表文,自然也是他的大作。
祭天祭祖,文采不需要,格式都是固定的,只要恭谨谦和就行,千百年来,都是如此。
先说时间,紧接着把要祭拜的人的尊号喊出来,然后表彰一下自己最近这些年的功绩,说明没有给上天,也没有给先人丢脸,最后说一下自己带过来了什么什么祭品,还请神仙和先人享用,如此等等。
祭文不长,只有百余字,但郑和读的很慢,后面一小段,每四个字一停顿,他停顿的时候,跪在供案前的永乐皇帝朱棣俯身磕头。
一句一磕,三跪九叩。
恰好这偏表文读到了“尚飨。”
郑和暗暗点头,礼部尚书陈知礼这位老学究,文采已经渐渐趋向平实,看来多年宦海,也是很有领悟,没有之前那样花团紧簇的文章,反而更加有意味了些。
朱棣虽然跪着,面色端庄严肃,但是眼神却微微闪烁,等这个收起表文,他并没有站起身来,只是还盯着桌案上那支御笔。
朱元璋的毛笔。
就是这支笔,在圣旨上写下,封朱标为太子,然后盖上龙头大印。
自己的大哥朱标,就是洪武朝的皇太子了。
然后朱标英年早逝。
还是这只笔,在圣旨上写下,封朱允炆为皇太孙,然后盖上龙头大印。
自己的侄子朱允炆,就是洪武朝的皇太孙了。
然后朱允炆登上了九五至尊的宝座。
两次,都和自己没有关系。
但是,朱棣嘴角缓缓扬起。
因为现在,大明朝的皇帝,叫做朱棣。
祭祀先人,嘴角露笑,实为大不敬,但这整个塔中,出了他之外,就只有郑和,了解他支持他也是最衷心的臣子,朱棣不怕他看到,甚至他想让天下人看到。
朱元璋和朱棣这对父与子,身在天家,太多的时刻,说不清楚是什么感情,爱与恨交织。
郑和静静的站在皇帝身后,能明显的感觉到皇帝心跳不稳,气息起伏,肯定是心中波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