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929章 吃饱喝足,去战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929章 吃饱喝足,去战斗! (第3/3页)

式散布着各种“内部员工爆料”和“受害者现身说法”的讨论帖。

    这些经过精心策划的“小作文”虽然具体情节各异,但核心主旨高度统一,旨在通过海量的、看似独立的个案叙述,形成强大的舆论共识,揭露和放大合作金融机构的风险与弊端,为后续行动营造舆论环境。

    由于这些案件都是真实案例,许多网友们证伪证了半天发现网上这些事竟然都是真的,反而更有效果。

    彼岸科技园,陈彤办公室旁边的会议室已经被他临时征用,成为‘马已今服’信息指挥部。

    经过一周时间的预热和铺陈,作为首场信息战的指挥官,陈彤化身节奏大师,不是一上来就火力全开,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文火慢炖。

    “彤总,微博开始封我们账号了。”

    “换批账号,继续试探新浪那边的封禁尺度,拉扯应对。”

    “明白!”

    “快手那边呢?”

    “暂时没有异常。”

    “好,继续保持关注!”

    “是!”

    两天后的作战室内,陈彤推门而入,击掌引起所有人的注意:

    “各位,准备转入第二阶段”

    场间众人秒懂指令,颔首回应后便各司其职,如精密齿轮般启动运转。

    若说第一阶段“讲故事”是依托深度研究与情报构建叙事框架,那么第二阶段的多维出击,其核心便是以“讲道理”动摇既有认知。

    7月下旬的某天,消息是从几个核心财经论坛和微信群流出的。

    起初是几篇源自知名独立研究机构的分析文章,在核心财经论坛与专业微信群间流传。

    《解构蚂蚁:科技独角兽的金融内核与监管套利》

    《高杠杆下的繁荣:蚂蚁模式风险传导机制分析》

    内容充斥着复杂的模型架构、晦涩的专业术语与密集的数据援引——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面向金融圈层的“内部对话”。

    这些文章像投入深潭的石子,在券商分析师、基金经理和行业研究员的邮箱与群聊中无声流转,尚未激起大众层面的波澜。

    但某些敏锐的观察者已然捕捉到信号:几位素来言辞谨慎的首席经济学家,在转发这些报告时,所附的短评竟带着一种不同寻常的谨慎。

    几天后,风向开始发生微妙偏转。

    更多分析报告陆续浮现,视角日趋锐利,直指蚂蚁“科技”外壳下的金融实质与监管套利空间。

    雪球、同花顺等平台的讨论区中,开始涌现大量对其估值泡沫的质疑声音。

    与此同时,一批由资深财经学者与分析师撰写的深度解读,开始在微信公众号与知乎等平台扩散传播:

    《蚂蚁金服:科技独角兽还是影子银行巨兽?》

    《解码蚂蚁高利润之源:游离于监管之外的金融杠杆》

    《系统性风险的盲点:蚂蚁ABS模式的隐忧》

    这些文章经由经济、金融与互联网领域的专业读者交叉验证,因其扎实的数据、冷静的论述和清晰的逻辑,逐渐积累起可信度。

    而真正的转折点,在一周后悄然降临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