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二章 逍遥一游 心之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二章 逍遥一游 心之力 (第2/3页)

尘;贵贱空回首,贤愚共怆神。徒生复徒死,谁识本来人?”

    观受是苦。受是我们的享受,再说得贴切一点,我们的感受。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必须晓得我们所接受的统统是苦,决定没有乐。苦,佛在经上通常用三苦、八苦,来为我们说明事实真相。佛在经典中,将三界六道里面的生活状况,为我们归纳为三苦、八苦。

    八苦里面,生、老、病、死,这是每个众生都没有法子避免的,这叫内苦,这是身体之内的。身外也归纳为三类,第一个是“怨憎会”,你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事、不喜欢的生活环境偏偏碰到,没有办法避开,这一类的都是属于怨憎会。我们想几乎每一个人都没有办法例外,一生的遭遇。另外一类“爱别离”,我们喜欢的人、喜欢的事、喜欢的生活环境,偏偏不能长久,这是在我们现前社会,我们普遍能够看得到的,甚至于在自己本身也能够觉察得到,这一类也是苦。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第三类“求不得”,我们心里面的愿望、希求,都不能够实现。这把我们身外之苦全部都包括了。最后一条叫“五阴炽盛苦”。如果把这八种苦区别来说,前面七种都是属于果报,最后这一种是苦因。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有前面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原因是五阴炽盛,这一句话不好懂。五阴,用现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身、我们的心不健康,身心都在造不善业,所以才得不善的果报。如果身心健康,所造的都是善业,如佛在这部经上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我们这八种苦都没有了。……所以我们在世间,现在这个身体住在世间,应认真努力断恶修善,绝不希求这个世间的福报。

    观心无常。这个“心”是一个能;这个“法”是一个所;前面的“身”是一个所,所受用;这个“受”是能受用。这个“心”是能分别,这个“法”是所分别,也是一层能所。

    我们凡夫的心情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我们这一念明了心,有一个无常的颠倒。我们总觉得在内心当中,有一个常一的我,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没有差别的,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是没有差别的!这种我见的颠倒,就使令我们为了爱着这个我,我爱、我见、我慢、我执,爱着这个我,我们就会创造很多生死的业力。但是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是颠倒的。怎么知道呢?比如说:你今生这一念明了心,你随顺了三宝,是归依三宝的心;但是你下辈子得到大福报,到天上去了,充满骄慢,做转轮圣王,七宝千子,你可能没有遇到佛法了。没有遇到佛法,这怎么办呢?心随境转。你当时的境界,就是大家所恭敬、礼拜、赞叹的境界,那只好是放纵你的五欲、烦恼,去享受五欲的境界。别人敢触犯你,“君王一怒,血流漂杵”。你今生福报享完了以后,又变成一只蚂蚁。我是一只卑贱的小蚂蚁,我的工作就是把这个东西,从这个山洞搬到另外一个山洞,遇到大雨来的时候,就把我给冲死了,死掉以后又做一只蚂蚁。你做转轮圣王的时候,你的那一念心是如此的骄慢、如此的充满自信;但是你做一只小蚂蚁的时候,你那一念心是如此的自卑。你怎么能够说「心是一样」呢?那心中的我跑到哪里去了?没有一个常一的我,你的心有很大的转变,就是过去心不可得。你过去那个转轮圣王的心,跑到哪里去了呢?不可得。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