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番外篇 三国时期的科技发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番外篇 三国时期的科技发展 (第2/3页)

有很多突出的成就,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运用了复杂的分数乘除运算方法;其二,运用了勾股定理来计算太阳离人的“远近”;其三,开方运算,对开方不尽即奇零的表示,有时用分数,有时用“有奇”;其四,提出了圆周长的求法。赵爽是第一个对《周髀算经》进行认真而全面研究的学者。他的研究分为:解释文字,推演数学理论,补图等三个方面,突出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以“弦图”证明勾股定理。二是对“出入相补原理”的运用。他在“勾股圆方图”书中采用“弦图”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这一方法比外国同类方法早约一千年;在研究二次方程得出的结论,与“韦达方程”类似,但比韦达早了一千三百多年。《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数学经典著作,但文字过于简略,刘徽采用作注的形式,对《九章算术》的数学概念、具体方法和正确结论作了详尽的定义、论述和证明,使《九章算术》的内容更加严密和完善;同时提出很多《九章算术》中所没有的新方法、新思想、新理论。如:建立了十进分数理论;推广了齐同术理论;建立割圆术理论;创立了计算较复杂立体体积的“刘徽定理”;改进了线性方程组解法;完成重差术著作等。刘徽的《九章算术注》对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极大,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在地理学上,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成为平面地图绘制的六条原则,一直影响着我国传统的制图学(至清代前)。裴秀“堪称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古希腊的托勒密(约99—168)同是古代世界地图学史上东西相映的两颗明星。

    在医学上,三国时期的医学有了重大发展。医学理论和诊疗技术成就斐然,华佗研制发明的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得大型外科手术成为可能。他在内科、针灸、妇科、儿科等方面取得的诸多成就,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着当时祖国医学的发展水平;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该书确立的辨证论证原则和方法,开拓了中医临证医学的新纪元;书中讲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治经验,成为后世医家诊治疾病的准绳和中医学术发展的源泉之一;书中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至今仍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后世称为“众方之祖”。王叔和的《脉经》集三国以前脉学之大成,对中医脉学理论进行了全面梳理,构建了中医脉学体系,为中医脉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对中医脉诊、中医针灸学、诊断学仍有指导意义;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针灸学专著,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同时,它还构建了针灸辨症施治的框架,对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医学上的成就,都被视为中国医学史上的里程碑,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有着深远影响。

    在农业和水利灌溉方面,这一时期牛耕和耧犁技术的推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