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大典前夕 (第2/3页)
在地方上名望很深,动辄可以动员号召数千人,若当真起了异心,足以成为一时之乱。丞相多年来都以怀柔政策安抚,使他们逐渐归心。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这些人彻底归心丞相,又谈何容易,公子切不可小视啊。”
“可我还是不会与他们为伍,同样都是结党,相府重臣与这些皇室旧臣又有什么分别,我不会让父相对我又任何疑虑的。”
孩子气!这是庞统最深的感触。此子虽然一场聪慧,可终究自小生于富贵之家,缺少磨砺,看待事物未免过于唯心。好在他年纪尚小,还是一块璞玉,稍加雕琢必能大放光彩。即便是他这一片赤子之心,也算是十分难得了。
其后庞统向吕幸痛陈厉害,言道朝中老臣与相府重臣盘根错节,其中很多人都是沾亲带故,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更有些心向皇帝的旧臣也在相府中任职,比如陈纪、杨彪等人,再比如蔡邕、孔融等人。
这些人有些是两朝元老,有些是名门大家,无不是名传宇内的名士,又都是心向皇室之人,而他们的亲友,却有很多人是吕布的心腹谋臣,比如杨彪的儿子杨修,他几乎都成了吕布的口舌,曾在一段时间内,相府中无论任何事,几乎都是经过他的口中向下发号施令,可以说得到了吕布绝对的信任,并没有因为他父亲是皇帝的信臣而对他有过丝毫疑虑。
再比如陈群,吕布没有因为他的父亲陈纪是皇帝委任的官禄大夫而对他有任何轻视,毫无保留的将官吏任免职权交给了他,让他出任吏部尚书一职。而陈群也不负众望,提出了九品中正制的官吏改革制度,让各部官员的分工更加明确化、精细化。
世家大族终于有了从幕后走向前台的机会,吕布也因此被牢牢与世家大族的利益绑在了一起,治下民意一时固若金汤。
更不要说孔融、蔡邕等儒家大师。他们身为儒门泰斗,自然是心向皇室的。可他们却能够忠于职守的完成丞相吕布交于自己的任务。
孔融出任孟津学院院长,为朝廷培养了不少有才有识之士,而蔡邕作为史官,更是为吕布写书立传。
老臣旧吏、相府臣公早已经相互骨肉相连难分彼此,又哪里是和吕幸想象中一样,能够泾渭分明的!
吕幸听得老师教诲,顿时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只觉得自己目光心胸,确实还差着一些火候,不由得惭愧不已。
师徒二人畅谈政事,不觉时光短浅,直到兵士掌灯时,才惊觉天色渐晚。
吕幸哎呀惊呼一声:“不好了,我有事要赶着回家,先生请自便。”
这几日吕幸一直都住在军营,与兵将们同甘共苦,今日母亲严秀丽派人捎话来,今天是他姐姐如意的生辰,让吕幸在晚上务必到场。
吕幸先前还记在心里,可转眼与先生谈的尽兴,居然差点给遗忘了。身居军营之中,旁边没有一个贴心提醒之人确实不妥,很多事杂乱毫无头绪,还需有有人专门梳理并提醒他才是。
南苑军营距离安邑城尚有一段距离,此时天色已黑,庞统岂能让他独自回城?况且还要经过险陡的山路,一旦出现什么意外,那可如何是好?
可是吕幸十分坚持,庞统只好随了他的心愿,便也跟着吕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