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3 君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33 君主 (第2/3页)

状,也哄然一声纷纷掉头就跑,一干追击人马士气低迷,竟然被蜀兵远远射出的弩砲箭矢所吓到,慌忙下令撤军,再不敢来追蜀兵了。

    ···

    随着姜维的军队顺利的摆脱晋国追兵,安全的一路退回到汉中郡内,这一场新时期的北伐春季战事暂时就告一段落。

    因为接下来蜀汉军队就会转战陇右地区,把攻取的天水、南安、陇西三郡以及略阳、金城、西平部分地区慢慢消化掉,为接下来与晋国军队的作战打下基础。

    这一次春季用兵蜀汉一方可谓大获全胜,顺利实现了军事目的,通过声东击西的方式拿下了陇右一大半地区,实现了诸葛丞相以来历次汉军北伐的夙愿。

    紧接着,炎炎夏日和酷暑会让刚刚打过大小好多仗的汉、晋两国都暂时休战,好好休整人马、调整方略,为下一步各方计划和行动做准备。

    三国之中,汉、晋两国这个春季在关中、陇右地区大打出手,坐断东南的吴国自然也不会袖手旁观,自然是第一时间就选择下场,要展现自己东南大国的威风和兵锋,看看能不能趁着晋国西方有事,在这具庞然大物的身上多扯下几块血肉来。

    这也是吴主孙皓希望看到的,在他看来,既然无法迅速灭掉晋国,也就得不断袭扰、渗透晋国漫长的边境线,不能够让这具庞然大物有机会休养生息、继续国力来跟东吴开战。

    趁着这一次春季春潮大涨,吴将丁奉、万彧都分别在淮南、江夏方向对晋国边境进行了袭击,本着吴军“上岸击贼、洗足入船”的优良传统,他们二人都是两地边境打完就跑,丝毫没有再效仿吴大帝孙权死磕合肥城的顽强作风,都是兵不空出,能抢到一点就赚到一点。

    所以,在晋国的战报中,他们这两路吴军,很快就被扬州、江夏方向的晋国守军给击退了。

    鉴于这种拉胯的表现,不仅他们的敌人没放在心上,就连吴主孙皓也很不满意,他本来是筹划了三路大军一起北上进攻晋国边境的,只要晋国边境那一段被他试探出来兵力虚弱,他就要组织吴地大批兵船北上进攻,誓要开疆扩土,证明他自己是一位比前人更加优秀的吴国帝王。

    但最终最重要的一路一兵未发,丁奉、万彧这两路也就是小打小闹,根本入不了他的法眼。

    这最重要的一路为何一兵未发,就是因为吴国大将施绩早已病入膏肓,就在这个孙皓自以为是吴国北伐大好良机的关键时候撒手人寰了。

    坐镇江陵的吴国大将病死,前线大军兵船失去了主要统帅,那自然是人心惶惶,别说北伐晋国打仗了,要是继任者慢一点上任安稳人心,就吴国时下的人心态势,只怕用了不了多久就又要乱起来了。

    吴主孙皓虽然内心不太情愿,但还是只能够任命众望所归的陆逊之子、吴将陆抗顶替了施绩的位置,掌握了荆州方向的军中大权。

    他不是不知道吴国将领在老一代凋零殆尽之后,新一代之中早已是青黄不接,每几个真正能打的,否则也不用每次都让七老八十的老将丁奉去率兵进攻晋国了。

    这个新一代将领里面,陆抗的能力和声望算是翘楚的了。

    但吴主孙皓就是内心不太喜欢他,原因也很简单,陆氏一族在孙吴朝廷的势力太过庞大了,大到已经让这位吴国新皇帝内心惴惴不安。

    他曾经就问过丞相陆凯这个问题,“卿一宗在朝有人几?”

    陆凯当然明白皇帝孙皓问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但他还是坦诚相告:“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

    这就是陆氏一族在吴国朝廷的势力,这还没有提到陆氏在吴地的姻亲故交好友在朝廷上的势力,这些吴地的大宗豪强一向都是同气连枝、交相勾结的,他们实际的影响力和势力,足以影响到吴国军政的方方面面。

    孙皓很想像夺范慎兵权、杀濮阳兴、张布那样对付陆家,但是想来想去,他还会不敢,因为根深蒂固的陆家是扎根吴地的大族,一动他们,恐怕整个吴地大宗豪强都会跳了起来,选择与吴国皇帝同归于尽,共同合力掀翻了他还未坐够的皇座。

    所以他也只能启用外戚势力,重用像何定、陈声这类心腹亲信掌权来对抗吴地大族在东吴朝廷上的庞大势力,耐心的等待属于下一个翻盘机会的到来。

    之前迁都武昌引发了吴地的施但之乱教训深刻,吴地的豪强大族给他上了深刻一课,如果他这位吴国皇帝一心在朝堂上特立独行、肆意胡作非为,不充分考虑他们这些人提出的意见,那他们也难保不会突然有一个新的皇帝出现,取代他孙皓的位置。

    这个人可以姓孙,也不可能不姓孙。毕竟有好多人都盯着这个位置呢。

    虽然孙皓及时动用非吴地将领丁固、诸葛靓破了施但的叛军,连自己的愚蠢的欧豆豆弟弟孙谦也一并砍了,可这内心还是忐忑不安的,可也不敢再一意孤行,最终还是放弃了迁都武昌,摆脱吴地势力影响的念头,老老实实回到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