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政治 (第2/3页)
深算的司马昭一死,之前不见有什么功绩名声的司马炎继位,确实有可能会有一些朝野的波动,但这是否能够酿成内部大乱实在还是有待商榷。”
“而且国中之前有黄皓弄权,国力下降,近年来更是前后遭遇了魏兵入侵、阎宇作乱这两场天府之变,国力也受到了削弱损失,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恢复元气,重回诸葛丞相时代的兵强马壮,若此时以国中之兵北伐,与曹魏、司马家的大军交战,只怕胜算不高。”
姜维听出自家假子没有什么出兵攻打魏国的想法,隐隐还有劝阻自己的意思,他喜怒不形于色,只是眉头挑了一挑,听到姜绍又继续说道:
“时下已经是六月底,若是等到秋高气爽再进军,只怕一切早就是尘埃落地、波澜不兴,可要是抓紧进军,又恐怕准备不足、士气不高,七月份暑气未散,还是不利于长途行军跋涉的。。。”
见姜绍喋喋不休像朝堂上那些劝说自己止戈停战的儒生一般,姜维终于忍耐不住,径直摆手打断了他的讲话,反问道:
“子复先不要讲你的这些不适合北伐打仗的道理,你倒是说一说,自诸葛丞相之后,国家为何国力日渐衰落,以至于连续两番遭遇天府之变?”
姜绍闻言,只好把嘴边的话重新咽回自己的肚子里,摸着颌下短髭认真思索起来。
蜀汉国力衰弱的原因当然有很大,刘禅是个平庸之君,国内各方心力不齐、宦官黄皓以权谋私、便宜父亲屡次北伐失利等等······
只是姜绍这一次却没有再开口,他知道姜维的脾性,他这么说,自然就是由他的主张和见解,于是洗耳恭听他的高见。
果然,姜维目光炯炯,语气严肃地说道: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为父以为,国力一日比一日衰退下去,就是因为国家的志气已失!”
“国家的志气如同人的魂魄,人无魂魄则整日浑浑噩噩、蒙混度日,国家没了志气,就只会争权夺利、蝇营狗苟,长此下去,人怎么能够不精力衰退,国家又怎么能够不国力衰微呢。”
“季汉立国之初,昭烈皇帝就在武担山上昭告天下,要‘嗣武二祖,龚行天罚’。丞相亦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国家就是凭借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凝聚了人心,聚集起了一班忠志之士、贞良之臣,可看看后来人都做了些什么?”
“搞暂停北伐错失诸多良机,写《仇国伦》分散人心,志虑忠纯之士怀才不遇,奸邪谄媚小人跻身庙堂,他们这么一通乱搞瞎搞,把国家志气都搞丢了,把朝野人心都搞崩溃了,于是大势一发不可收拾,诸葛瞻、董厥、阎宇之徒,人人只知争权夺利,人人只知排斥异己,这样的国家哪能不败,这样的国力哪能不衰!”
看着姜维痛心疾首的模样,姜绍脸色凝重,默然不语。
便宜父亲的话的确有一些道理,蜀汉的灭亡,不应该把责任归咎到一人或一派的身上,这个国家创立的一开始就充满了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创业者们他们想要跟汉高祖刘邦一样从汉中打到中原去,他们想要跟光武皇帝一样翦除群雄、削平天下······
但他们遭遇的局势比二祖遭遇的要更加复杂和困难,等老一辈壮志未酬身先死了之后,新一代的血液似乎已经从滚烫渐渐冷静下来。
他们开始考虑更多的利益得失、长短之争,北伐的宏图霸业再少人提及,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后面所有朝中权贵都在盯着蜀中的一亩三分地,没有人再愿意抛头颅、洒热血去疆场上一刀一枪收复失土、恢复版图了。
只有姜维这一员老将,以九牛拉不回的偏执,仍然还在勠力北伐,并且朝身边人大声疾呼。
人心终归是有一块柔软的地方的,哪怕是心如铁石的人。
姜绍也会被姜维的壮怀激烈所感染,但他还是必须冷静下来。
因为年事已高的姜维仍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