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五斗米教(2) (第2/3页)
足看一看、问一问。袁旌也是一副君子坦荡荡的做派,丝毫不畏惧被一众官吏看到教中各项日常事宜。
五斗米教从创立开始,就没有宣传不利于汉帝国统治的教义,为了利于在地方上传教,创始人张陵还在道经中加入诸如辅佐汉家的字句。
加上巴蜀之地有各族民众聚集,其教义有助于当地官府的统治,因此一直没有受到官方的镇压,反而是在各方默许中不断发展壮大。
眼下,他们的教众在道堂修习诵读的是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五千言,其中蕴含着先秦时道家的无穷智慧,向来就是玄之又玄、可以解读万千的经典书籍。
时下正值三国纷争、乱后未治,礼崩乐坏之后的人世间秩序混乱,蒙受苦难的百姓内心寻求安宁归宿,甚至乎不少信奉儒家经典的士人们也有由儒入玄、好谈老庄之学的明显趋势。
所以,这聚众修习诵读《道德经》,还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违法勾当。八壹中文網
至于义舍提供钱帛米肉救济的行为,那更无可指摘。
这位袁祭酒还不无自豪地告诉姜绍等人,他们每年腊月都会在城中、城外多处设置粥棚,将教中募捐来的食物、衣物施舍给缺衣少食的贫民们,这些年下来活人无数,已积累下了众多功德福德。
众多官吏听完面色各异,他们都是有俸禄、家訾的大小肉食者,虽然知道这几年国中天灾人祸不时有发生,但自身自然不会落到忍饥挨冻要接受五斗米教救济的地步。
对那些贫穷百姓的悲惨遭遇也很难做到深切的感同身受,倒是有政治敏感的,隐隐察觉到这五斗米教施恩民众、收拢人心,怕是志向不小啊!
姜绍也很清楚官僚体系其中的弊病症结,仅仅依靠行政力量和官府中的大小官吏去赈济是远远不够的。
若要让赈济工作大体圆满顺畅,仍然少不了地方宗族、宗教这等民间组织力量的参与和配合,这是古今中外、历经几千年都颠扑不破的真理。
而对待这种民间组织力量,多数时候,堵不如疏,加以引导反而是更为妥善的处理方式。
所以姜绍看到求得五斗救济米的贫困民众对教徒敬若神明的样子,倒是表现冷静,不置可否,迈步就离开了这处义舍。
到了静室时,他们又停下了脚步。
因为这个五斗米教的静室,它不仅仅是一个教中请祷之地,还是一个求医问药的特殊场所。
可里面根本就没有什么医生,有的只是赐予符水、制作“三官手书”的祭酒和教徒们。
那些生病的百姓不去求医问药,反而跑到这几间静室,主动奉上米肉钱帛,然后开始思过服罪,反思自己过去犯下的重重罪孽,阐明今后改过自新的决心,请求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