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7、压力测试(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37、压力测试(下) (第2/3页)

站在书房的窗前,愁容满面,脸上的皱纹更加深刻,整个人好像老了十几岁一般。

    他是既为昔年仕途叹气,也为今日处境叹气。

    两汉推行察举制任官制度,抛开那些世袭、任子等非寻常途径不说,正常人的仕途之路就无非举孝廉和官府辟除两条路可以走。

    举孝廉包括名额更少的茂才,基本上每年都有,但却是内卷严重,几乎地方上的士人每年都盯着这为数不多的几个名额。

    李旸年少时家境一般,也没什么出众的才华,不过是一普通士子,想要被郡中举为孝廉那是不可能的。

    幸好他脑袋灵活,也愿意下苦功夫,采取曲线救国的策略,就先从县中小吏做起,一步一个台阶,花了十多年的时间,从县吏干到了郡吏,并且得到了郡太守的赏识,总算是在四十岁那年被郡中举为孝廉,踏过了当官的第一道门槛。

    随后在成都当郎官镀金一年半载,就被外放到地方郡县任职,从县丞开始做起,然后是小县县长,再然后是小郡郡丞,辗转任职多地,最终到犍为郡这个名义上的大郡的郡丞位置上。

    这个过程,也花了他十多年的时间。

    这就是一个运气还不赖的普通士子在汉代仕途之路的真实写照。

    察举制运行几百年,弊病不少,内卷严重,阶层沟壑分明,虽然还没到之后晋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那种垄断地步,但已经有同样是举孝廉,待遇却截然不同,所谓“名族平步可至公卿,寒素累功不过州郡”的分化趋势。

    道路曲折、上限分明的自己用不了几年就到耳顺之年,眼看着仕途也就到此为止,只能止步六百石郡丞这个位置了。

    叹息之余,李旸倒是能对自己的仕途看开了。

    他是江阳郡(从犍为郡分析出去的一个新郡)人,入仕能够当到犍为郡郡丞,也算是衣锦还乡、光耀门楣了。

    而且在任大郡郡丞尤其是代理郡务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自己也赚得了不少好处,心满意足之下其实就等着过几年卸任返家了。

    可恼的是,年轻的郡功曹唐伯琥仗着大姓出身和当过朝官的父亲,在郡府之中屡屡与自己作对,产生众多龃龉,原本自己敲打他过后,还想着年岁渐大,息事宁人算了。

    看能不能双方化解恩怨、重归于好,彼此之间也各自给一个台阶下。

    没想到,姜绍这个新太守一来,直接将被自己掌控住的郡府局势给打破了。

    功曹唐玉见状卷土重来,不惜在各种场合挑起冲突,就像是一头又有了斗志的野狗,恶狠狠的咬牙切齿,随时准备扑上来,咬下自己的一块血肉来。

    特别是今日在郡学内,临走前遭以费立为首的郡学士子当众上书攻讦,群情汹汹,唐玉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