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新政”雏形 (第2/3页)
如果皇帝强大,地方势力就无法冒头,但是东汉自汉末大乱以来,地方势力大肆发展,已经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了。
甚至于,曹魏的曹操严格来说就是地方势力崛起,谯郡的曹氏与夏侯氏,江东的孙家也相差不多,他们都是依靠家族势力起兵,在最初的时候,军中的主要人物就是宗族子弟。
“在下明白。”
郭攸之点头道,断人财路,无异于杀人父母,这定然是一波震惊朝野的改革。
“对了,对于仲和提出的培养人才的想法,汝怎么看?”
诸葛亮接着发问道,郭侃在信帛中还提及了一项改革的事宜,就是由朝廷每年估计培养一批为季汉战死的士卒的子嗣,供养他们读书,挑其聪慧者出任官吏。
这样做来,有两个明显的好处。
一来可以激励将士,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子嗣由朝廷培养,还有可能当官,定然是誓死为国效力。二来也可以打破一下世家大族都官员的垄断,汉末能够识字的都是少数人,而他们就是世家大族,家家传世的都是经书。
郭侃不傻,直接推行科举制肯定是没有作用的,在只有世家大族能读书的年代,普通百姓根本不识字,就算劝说诸葛亮实施科举制度又如何?
只能让那些大型世家与中小型世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让他们的子孙后代公平竞争,对于普通百姓,也是在一旁看一下热闹罢了。
“此事,应当由陛下决断。”
郭攸之思考一番,没有直接回答。
“哈哈,依本相来看,此事可为,不过仲和说得过于笼统,若是细化之后,还是可以实施的。”
诸葛亮哈哈一笑,开口道。
“可丞相,若是推行此政策,每年抚养的孩童过多,还需要请专人教学,恐怕又是一笔花费。”
郭攸之点头道,每一次战役下来,战死的士卒最起码都是上千,而一家的平均孩子都在四个以上,这样一来,花费肯定不小。
再加上世家大族又不是傻子,肯定不会愿意出人去培养,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