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41 新王登基 (第1/3页)
“好久不见了。”
“是啊。”
采访室里,灯光柔和地洒在两张对放的椅子上,《留声机》杂志的资深编辑莎曼萨勾起一个略带怀念的笑容,目光在李艺率那张早已褪去稚气的脸上停留片刻后,轻声说道,“上一次见面还是在五年前吧?”
“对。”
李艺率点点头,平静地直视对方的眼睛。
历时近三个月的筹备和录制,李艺率的首张唱片《莫扎特协奏曲选集》终于录制完毕。
该张唱片收录了d小调第20号钢琴协奏曲 (K. 466)和C大调第21号钢琴协奏曲 (K. 467)两首莫扎特最为出名也最首爱戴的协奏曲作品,以轻盈灵巧的触键和如歌的旋律线条全方位展现了莫扎特作品中截然不同的情感表达和音色控制力。
一位新晋的“范·克莱本双料冠军”绝对是古典乐坛数年一遇的大事件。
诸如《留声机》这样的纸媒,算得上是行业的品味塑造和“造神”的一部分。
事实上,他们的确乐于发掘并推举一位新的大师,通过深度报道将她介绍给全球的乐迷,这能大大巩固杂志的权威性。
因此,对于李艺率此次受邀接受采访,《留声机》绝不会只满足于发一篇短评。
这几个月来,编辑莎曼萨一直全程跟随唱片录制过程,并在唱片录制成功后第一时间预约了这次的深度专访,深度剖析她的艺术生涯和音乐理念撰写下一期的重磅封面专题。
窗外的暮色仿佛也为这场对话添上了一层沉静的底色,谈话也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渐展开。
这并不是李艺率第一次与《留声机》产生交集。
在十四岁那年的日内瓦公开赛上,她就曾因自己过分年轻的获奖者身份引起过关注。可惜当时还没来得及约好采访时间,她就因一起车祸被禁锢在了轮椅上,自此一蹶不振了很长时间——
那时发出‘天才陨落’这样惋惜的声音的便是这家杂志。
巧合的是,那则报道正是出自彼时还没晋升为专栏作家,仍是普通记者的莎曼萨之手。
莎曼萨看着目光平和神态自若的李艺率,心中一时间生出了许多感慨。
在接到这位新晋双料王专栏采访的任务以后,莎曼萨在欣喜之余,心下其实还带着一丝连自己都不易察觉的忐忑。
毕竟平心而论,如果角色互换,她是绝不可能对在自己人生最低谷时、在自己最亲爱的老师的葬礼上还追着发出尖锐追问的讨厌媒体有什么好感的。
现在回想起自己数年前那篇以“天才陨落”为标题的报道,字里行间虽然满是惋惜,但难免带着高高在上的审视和显而易见的同情。
如今想来,这对当时的李艺率而言,大概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
可谁都没想到,当时那名坐在轮椅上瘦弱憔悴的少女会以这样一种姿态在五年以后迎来淬火重生。
在最初对接工作时她本以为,李艺率因为几年前的那段经历,对她、甚至连带着《留声机》都抱有深深的芥蒂——然而这段时间李艺率的态度却平和得超乎莎曼萨的预料。
她语气和平地聊起唱片录制的细节,那些沉重又不堪的过往仿佛只是她人生乐章中一段必然的、已然翻过去的间奏。
谈及为什么在波士顿交响音乐厅录制,又为什么花费重金邀请由BSO的精英成员组成的室内乐团合作录制唱片时,她的语气显得很坦然:
“我的第一张唱片很有纪念意义啊,想要拥有匹配的资源和配置也是人之常情吧。”
毕竟她生来就一直在享受最好的待遇嘛。
莎曼萨忍不住追问:“那有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选择可能会让一些乐评人……嗯,产生一些先入为主的看法?比如,认为这是某种‘富家女的玩票’的任性体现?”
她问得小心翼翼,李艺率闻言却只是极淡地笑了一下。
“为什么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她顿了顿,声音清晰,带着些孩子气,可又矛盾地将超越年龄的自我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个世界上总会出现很多刺耳的声音,可难道只因为这一点,我就要听着这些声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