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二章 一守一攻 (第2/3页)
城所拥有的人口数。侍其轴心有所想,不过没有多加评论,继续听梁申介绍。
“山林中,还有许多未统计的人口,不过初步估计,应该不会超过两万。这些山民与高丽北部的人一样,都散居于山林各处,向来不归官府管辖。不仅仅有女真人,还有一些高丽人、契丹人与奚族人。这些山民其实族群的归属都比较混乱,还有些自称渤海遗民的、高句丽遗民、定安国遗民的,什么人都有,很难细分。
南京府治下,有田亩约三万亩……”
“才这么一点啊?”赵权惊讶地说道。要知道,当时在长临村,那么个小地方,整个村子都有数千亩的田地。
梁申点了点头,继续说道:“那些田里,种植的多为杂粮,亩产量较低。”
“这么点田地,够他们吃吗?”赵权有些忧心地问道。
“白山黑水之地,其实靠田吃饭的并不多,多以渔猎为主,兼一些放牧,生活一向清贫,但还不至于困苦。”李治回答道。
不科学啊!
赵权对这回答很不理解,起码有一点他是明白的,后世的东北大米,可有多么的盛产。
看着赵权疑问的神色,侍其轴从容一笑,问道:“小权,我问你一个问题。你可知道,为什么漠北的蒙古人与两辽之地的山民,都不种田?”
“他们,不会种?”赵权有些不太确定地回答道。
“不!”侍其轴冷冷地回答道:“种田,会让他们失去战斗力。而且,种田多辛苦啊,哪有出去抢劫来得爽快!”
赵权愕然,不过转过头一想,好像是这个道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就是中原的农耕民族对抗草原牧族与东北渔猎民族的战争史,这些人除了养些牛马,根本不会也不愿意种田。一旦碰上灾害性天气,只能逼着他们到中原劫掠。
而抢劫,是会上瘾的。
李治接着说道:“当年的渤海国,倒是盛产水稻,所产的卢城之稻是贡品,不过现在已经见不到了。”
“对于渤海国,还有大氏,你了解有多少?”侍其轴对着赵权问道。
赵权面现赧然之色,这些东西,他还真的了解不多。
李治说道:“大氏先祖大祚荣,为靺鞨后人,自武周时立国,因大祚荣之父曾受唐之渤海郡王封号,因此称为渤海国。此国一直尊唐为宗主,推崇汉化,实行汉制,曾辖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时强盛无两,被称为海东盛国。
唐亡之后,辽东大乱,渤海国失去了唐朝的支持,被辽太祖阿保机一攻而灭。前后历时两百二十年。大祚荣之父,原名乞乞仲象,大氏为其自创姓氏。渤海国灭后,王族后人四处流离,据说有一支在高丽。另有一支便是此处之主,大乌泰。”
赵权恍然而悟,至此才大致搞明白了大乌泰以及渤海国的来历,看来这个大乌泰先祖也算是一方霸主,只是传到现在已近没落。不过看着似乎比高句丽的王族好些,起码还守着一个南京府的地盘。
“大乌泰将军那边,怎么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