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爵位改制,主世界称帝计划 (第2/3页)
秦始皇说的很有道理。
但封地的制度确定,是一件大事,必须要谨慎。
“若是决定分封,朕的世界,大秦之外,你可随意分封。反正,日后朕也是要将大秦交给你的。”
秦始皇端起酒杯喝了一口,仿佛随口提起一般:“自然,分封虽于眼下有好处,但在未来,却可能尾大不掉。如何抉择,你自己决定。记住,你是一个帝王,每一个选择,都关系到未来国运,不可轻率。”
“我知道了。”
秦霄点点头,仔细思索着秦始皇的话。
这一思考,就是好几天的时间。
期间,秦霄又招来手下的几位重臣,旁敲侧击地试探了他们的态度。
考虑到副本世界可能会有“无数个”,秦霄决定推行分封制。
若是一个个副本世界都占领过去,自己肯定占不完,还不如拿出来给手下们分封,利益均沾。
虽然说靠着神秘基地的洗脑功能,秦霄不担心手下的忠诚问题。
但人家辛辛苦苦帮自己打拼,分出去部分好处,也是理所当然的。
这样做,反而能刺激手下的主动性,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好处。
吃独食,能获得的利益有限。
有钱大家一起赚,才是最高境界。
当然,这种好处,也仅限于最死忠的嫡系。
又和秦始皇详细讨论了一番之后,秦霄初步拿出了一份计划来,并经过麾下诸臣的完善,形成“定法”。
一天的朝会上,这份“分封法”正式通过。
秦霄参考了秦始皇的提议,利用分封来调动麾下重臣的“积极性”。
但另一方面,为了防止诸侯坐大,又借鉴了“推恩令”以及其它一些后世限制王公贵族的手段,设计出了一个至少表面上,看不出太大问题的“规则”。
当然,秦霄也知道,任何规则都有漏洞。
但只要利大于弊,就可以用。
至于日后可能会产生什么负面的影响,再慢慢想办法解决便是。
按照这份法令的规定,秦霄将麾下众臣的爵位体系,做了一番较大的改动。
新的爵位体系,分为王、公、候、伯、子、男六级。
其中,除了王爵之外,从公爵到男爵,每一级又分为三个小级别,直接以一等、二等、三等来划分。
一等最高、三等最低。
至于王爵,则分为五等。
这纯粹是为了凑数,害怕以后有人立功太多,封无可封。
伯爵以下,都只是荣誉爵位,有荣誉、有额外的俸禄、有地位,但并无实权。
从一等伯爵起,便有资格建立自己的封地、组建私军。
原则上,封地的位置会划分在朝廷核心领地之外,由受封者自己去攻打、经营。
攻占下来之后,领地内的一切利益都归受封者所有,只需要定期向朝廷纳贡。
若是自己没有足够的实力,也可以以“贷款”的方式,向朝廷借兵、借物资补给。
甚至在攻占下来之后,大到官员、领民,小到粮食物资等等,都可以借。
但都有一个严格的“还款期限”,若是还不上,领地就直接收回。
有些类似于“投资分公司”的形式,秦霄的大秦,是总公司。
麾下的王公贵族们,就是一个个下属分公司的“创业者”,总公司占据部分股份,若是创业资金不够,也可以拆借。
若是欠债太多还不上了,“分公司”的所有权就会被“总公司”回收。
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的限制措施。
包括按照级别不同,各个封地的私兵规模有严格的限制,另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必须报备朝廷审批方可执行。
而且,朝廷对于各个领地的私兵有绝对的“征召权”,如果朝廷有需要,各个领地的领主,必须配合朝廷的军事行动。
当然,这种军事行动也是有功劳的,而且一切开销都会由朝廷报销。
至少在公平这一点上,秦霄从不会让手下人吃亏。
付出多少,就必然能获得多少。
此外,各个封地之间原则上不允许内战,如果实在有什么解不开的矛盾,依旧要先经由朝廷调解,调解不成的,在朝廷的监督下以战争或者其它形式解决纷争。
以及,朝廷会向各个领地派遣“税务官”,督促税收。
还有最重要的,取消了“世袭罔替”制,任何爵位的后代继承爵位和封地,都必须要至少降一等。
如果降等后,领地的规格超过爵位等级,那么有十年的“缓冲期”。
缓冲期内,若是能重新立功,将爵位提升上来,那么就一切无事。
若是不能立下足够的功劳,就要将领地分割,回收超格部分的领地。
若是拥有不止一名“嫡子”,那就将领地分割,分别继承,按照分割后的大小来重新划定继承后的爵位。
——若是这种情况,那就不止降一等了。
还有一个核心规则在于,原则上,分封的领土只分封“副本世界”或者其它的次级世界。
主世界的领土,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话,不会进行任何的分封。
这是为了保障秦霄的核心利益。
只要牢牢掌握住主世界这个核心,副本世界或者其它次级世界,这部分利益让出去一些,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
就算有人反叛,光靠一个次级世界,能积累的力量有限。
传送门一堵,关门打狗,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林林总总,一份十分复杂的规则之下,至少表面上看上去,考虑的十分周到。
但是否真的完全没有漏洞可言,还要在实际执行之中再看。
若是真出了什么问题,再想办法调整、修补便是。
基于这一分封规则,秦霄重新划定了麾下大臣的爵位。
基本上都降低了爵位等级,但实际的权利、利益都增加了,倒也没有人会不满。
按照新的分封制度,一等伯爵以上,有资格建立私兵、受封领地的,一共有十七人。
爵位最高的自然是商鞅和岳飞,都是一等侯爵,私兵规模五万人,领地范围五十城。
——考虑到土地之间有富饶和贫瘠的区分,在划分不同阶位领地范围的时候,秦霄是按照“城池数量”而不是“领土面积”来计算,大体上能够保证公平。
当然,根据土地富饶程度,多大面积的土地建一座城,也是有一份不算严格的规定的。
商鞅和岳飞之下,二等侯爵三人,分别是芙蕾尔、刘三刀、贾诩。
三等候五人,张辽、郭嘉、赵云、关羽、孙坚。
一等伯七人,提拉米苏、皇甫嵩、荀彧、马超、吕蒙、牛兴、白起。
二等伯以及更低爵位的也有不少,但都没资格建立封地了。
毕竟,封地代表的实际利益很大,若是人人都封,再多的世界、再大的地盘,也封不完。
门槛设置的高一些,一来是为了细水长流。
二来,也能让麾下的文武大臣们更珍惜这个“荣誉”。
至于得到足够功劳的封臣以武将、统帅居多,这也是正常的事情。
经常打仗,武人的地位自然就高。
若是天下太平,那么文臣的地位则会相应提升。
这不是说秦霄更看重哪一类,而是要取决于领地发展的形势。
初次分封的十几人,其中有很多秦霄比较看重的“种子”,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能够获得封地。
但基本上都是因为加入的时间还短,没有足够的机会立功,而不是能力问题。
比如白起、张良、萧何、韩信、廉颇、蔺相如等等。
这些人,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不说晋升王爵,至少立下足够获得封地的功劳,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
关羽在受封二等伯爵后,提出不要封地,想要换回刘备的自由。
秦霄同意了。
代价是,关羽的爵位降低到三等子爵,并且刘备必须加入军队效力。
这三兄弟已经在未来之城中转了一圈,忠诚度全部拉满。
虽然性格相性上依旧有些不合,但用起来已经没什么可担心的地方了。
按照这份名单,除了降爵的关羽之外,其余十六人的封地,全部封到了大秦世界,位置在西域到中亚之间。
当然,他们手中是没有私兵的。
也没有足够的资源。
秦霄直接借出去了百万大军。
正好这十六人,有统帅,有武将,有文臣,有谋士,甚至还有芙蕾尔和提拉米苏这两位超阶强者,什么职业都不缺。
互相配合之下,借助百万大军之威,打下西域之地,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真打下来,这些借出去的兵马、物资,都会折算成债务,日后慢慢还债。
如果打不下来……
秦霄压根没考虑这个可能。
这个时代的西域并不强大,只是靠着严峻的气候和环境来阻挡大秦的兵锋罢了。
但对于超凡军队来说,严峻的气候和环境,并不是太大的问题。
再冷,内劲运转一个周天,也就将寒意驱散了。
至于高原反应,那就更不是问题了。
超凡军队的体质,压根不在乎这点“小麻烦”。
大军放出去之后,秦霄就没有再继续关注了。
只是抽调了一些人手暂时送去三国世界,填补贾诩、皇甫嵩等人离开的空缺。
不过从系统面板上,秦霄倒是得到了一个好消息。
在获得了副本世界永久归属权之后,在副本世界内征战,依旧有军功奖励。
虽然“凡间”的征战,得到的只是普通的军功,但依然能兑换不少好东西。
若是真的推平了整个世界,所能得到的好处也是惊人的。
不过,秦霄暂时没去关注这些事。
反正也不急于这一时半刻的,等打完了再说。
这段时间,秦霄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了两件事。
一是【世界级奇观-万里长城】的修建。
和历史上不同的是,万里长城并非是防御建筑。
想来也是,在高阶超凡世界里,一个EX级的超阶强者,一击就能毁掉一截城墙。
把长城修得再高大坚固,也没有任何用处。
除非全部用超凡材料,并且加持上防御性的阵法。
但若是那样做,没有任何人负担得起如此恐怖的成本。
毕竟……
万里长城,光材料就得填进去多少?
哪怕只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