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六年,长平之战的开端 (第2/3页)
在这方面,秦霄花费的精力甚至还要超过嬴异人本人。
只要【泰山封禅】这个剧情的时间拖到秦庄襄王嬴异人,或者秦始皇嬴政的时代,秦霄就有很大的把握,可以得到秦国的完全信任。
最大的难点,还是在于确保秦昭襄王无法在在位期间统一六国。
如今还剩下的国家有三,秦、赵、韩。
秦霄考虑了很多方案,关于是让三国互相制衡,还是灭韩,留下秦赵相争。
最后,秦霄决定选择前者。
毕竟,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形态嘛。
只有秦赵争霸,未免不稳,万一出现一个什么意外,赵国可能就没了。
三方互相制衡,韩、赵可以联合抗衡秦国,反而更加稳定可靠。
基于这一点,秦霄联系上韩国,让韩国东迁,以原本的齐国、宋国、鲁国为根基,再加上大半个楚国。
在秦霄的“威胁”下,韩王不敢反抗,只能乖乖将国都迁到原本宋国的重要城池定陶。
此后,秦霄以三十座城池为筹码,向赵王索取“和氏璧”。
和氏璧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的目的在于送给赵国三十座城池,补充赵国的国力。
这三十座城池都属于燕国旧地,和赵国接壤。
赵王很干脆地同意了秦霄的交换要求,派蔺相如出使,完成交易。
和历史上的“完璧归赵”故事不同,这次交易没有出任何幺蛾子,秦霄本来就是想要给赵国送好处,自然不会临时反悔。
蔺相如留下和氏璧,带上割让城池的文书返回赵国。
得到三十座北方城池,赵国的国力又增强了几分。
原本被秦国按在地上揍,现在倒是勉强能够抗衡了。
又花费了一些时间布局,甚至还让郭嘉触发了两次【天妒】,挑拨秦、韩之间的关系。
秦霄没有出兵,韩国当然挡不住秦国的兵锋,被攻占了数十座城池。
韩王在苏秦的劝说下,决定割让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给秦国,换取罢兵的机会。
能够不费一兵一族得到大片土地,秦昭襄王没有任何理由不同意。
但在郭嘉的【天妒】计谋之下,上党郡守冯亭如原本历史上一样,不愿意向秦国归顺,转投赵国的怀抱之中。
蔺相如劝说赵王不要接受上党的土地,但同样是在【天妒】的效果下,赵王十分罕见地没有采纳蔺相如的意见,一意孤行,冒着与秦国开战的风险接收了冯亭的投靠。
秦昭襄王大怒,一面谴责赵国,一面派来使者会见秦霄。
来人是已经垂垂老矣的甘茂。
他见了秦霄,开口第一句话便是:“秦国想要攻赵,秦霄是否愿意两不相帮?”
秦霄给出答复,向秦国索取蒙骜、蒙武父子,以此条件保持中立。
秦昭襄王考虑了许久之后,同意了秦霄的要求。
蒙骜、蒙武,并非特别出色的将领。
在系统的评价之中,蒙骜只有A级武将的水准,蒙武要高一些,有S级武将+S级统帅的双职业。
但,在人才济济的秦国,也只能称得上不错,离顶尖还差很多。
不过,秦霄重视的也不是这两人,而是蒙武的儿子。
蒙毅、蒙恬这对兄弟,任何熟悉秦国历史的人都不可能不了解这两人的名字。
不过这时候,蒙恬还只是个几岁大的孩子,蒙毅甚至还没出生。
“投资”蒙武父子,目的在于未来,而不是现在。
就像是秦霄拉拢韩国相国张平一样,为的是他那还没出世的儿子张良。
得到秦霄的承诺,秦昭襄王立即出动倾国之力,派兵四十万,以司马错、王龁为帅,攻打上党。
上党郡刚刚投靠赵国,还没来得及完成内部的整合,根本无力面对秦国大军。
王龁曾是白起的副将,在白起投靠秦霄,在秦霄麾下打出名头之后,因为曾和白起共事的缘故而受到提拔,并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进一步受到重用。
他的用兵风格上,也继承了白起一贯的风格,快、准、狠。
一旦找到机会,便穷追猛打,不给对手丝毫喘息的空间。
仅仅两个多月,秦军便攻占了上党。
赵国立即派出廉颇,率兵五十万,一面阻拦秦军继续进攻,一面接应上党的百姓撤离。
双方在长平对峙。
这看似玄妙,其实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上党本来就和长平紧挨着,秦国攻占上党,上党的百姓要逃到赵国去,只能从长平走。
而赵国为了接应这些人,必然要在长平布置重重防线。
秦国若是不肯这么撤退,还想继续打下去,也没有别的选择。
秦昭襄王二十四年,秦、赵双方在长平一带,展开了“漫长”的对峙和交锋。
廉颇自知,这些年赵国连番大战,损失惨重。
虽然还能凑出五十余万大军来,但其中的主力部队所占的比例仅有五分之一出头,绝大多数都是二线,乃至凑数的杂牌部队。
而秦国,在这些年的战争中,虽然也有不小的折损,但收获却也不小,整体实力削减的并不多。
这种情况下,正面打,赵国是很难打得过秦国的,只能稳扎稳打,以防御为主。
赵国毕竟以逸待劳,秦国劳师远征,后勤方面的压力要远远大于赵国。
就算秦国一开始能占一些便宜,只要不能迅速扩大优势,秦国消耗不起,最后必然还是要退兵的。
廉颇对局势看的清楚,采取的也是这种消耗的办法。
他命令大军建造堡垒、挖掘沟渠,试图将长平打造成一座庞大的战争要塞。
一年时间里,双方爆发了超过一百场大大小小的战斗。
当然,其中以数千到一两万人的小规模战斗为主,甚至还有不少次,只是几百人的试探性战斗。
赵国损失不小,丢掉了三十多处营地,上百处据点,伤亡超过八万人。
所幸,在这种漫长的消耗战中,再大的伤亡,只要后方国力跟得上,都能得到补充。
只要不是一次性的大量伤亡,基本上死伤多少就能补充多少,赵军依然维持在五十万这个数字上。
秦国的损失也不小。
廉颇毕竟是当世名将。
甚至是战国四大军神之一,能力绝对不可小觑。
虽然秦国的整体实力更强,但廉颇却是以一己之力,挽回了赵国的颜面。
秦国并非每一次进攻都能占到便宜。
反而,绝大多数的攻击都被廉颇完美地化解,只是偶尔才会因为战略需要而放弃一些营地或者据点。
而廉颇的反击,则更加凶狠。
没有白起这个同等级的对手,司马错和王龁虽强,却比廉颇差了一筹。
在赵国的反击之下,秦军的死伤比赵国还要惨重,伤亡高达十三万之多。
其中,甚至包含了一万多名【秦之锐士】。
某一场大战中,廉颇以五万多名杂牌军队为诱饵,将秦国的一支主力部队引入陷阱,随后以赵国的王牌骑兵设伏,一举歼灭五万秦军。
五万人的伤亡,不至于让秦国伤筋动骨。
但若是里边包含了一万【秦之锐士】,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这一仗,据说气得秦昭襄王砸碎了一件心爱的玉瓶。
暴怒之下,秦昭襄王派使者来找秦霄,请秦霄联合出兵。
咨询了手下谋士的意见之后,秦霄以“不干涉秦、赵之争”为理由拒绝。
嬴稷怒极,却拿秦霄没什么办法,只能严令司马错、王龁大举进兵,尽快拿下赵国。
事实上,打了一年,秦国的后勤压力已经很大了。
出兵数十万劳师远征,意味着单单只是运送补给,就需要出动上百万的劳力。
一百多万人的吃喝拉撒,光是粮食就是一笔海量的支出。
更不要说,少了这些壮丁劳作,粮食等物资的产出也大幅度的下降。
再拖下去,秦国真的拖不起太长时间了。
暴怒只是表象,真正让嬴稷担心的,是后勤的压力。
总之,不论如何,在嬴稷的压力下,司马错和王龁加快了进攻的节奏。
虽然廉颇很强,但毕竟只是一个人。
司马错和王龁直接分兵,司马错负责拖住廉颇,王龁则绕路进军,试图打赵国一个措手不及。
这个战术确实是好用。
短短一个月内,秦、赵之间就爆发了三场十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战,双方互有胜负。
规模最大的一场,秦国出动了三十五万大军,赵国则出动了四十万大军应对。
但总体来说,还是秦国的伤亡更大一些,高达二十六万,其中包括三万【秦之锐士】。
反观赵国,只有二十一万的伤亡,其中最核心的骑兵部队伤亡只有两万多,还保留下来了十五万人。
在通过后方补充之后,秦国总兵力来到二十五万人,其中包括五万【秦之锐士】。
赵国则将兵力补充到了四十万,并且后方还在源源不断地征调壮丁、训练新军,似乎是打算将拖延战术进行到底。
从兵力上来看,依靠着廉颇的个人能力,挽回了整体国力上的劣势,甚至让赵国的兵力反超了秦国。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秦霄的使者,抵达了咸阳。
“苏秦,拜见秦王!”
苏秦向秦昭襄王嬴稷行礼,道出来意:“主公有意助秦攻赵,不知秦王是否愿意为此付出些许酬劳?”
“酬劳?!”
秦昭襄王见到苏秦,就感觉气不打一处来。
要不是秦霄挖走了白起,秦国至于有这么大的损失吗?!
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华阳之战,三战下来,嬴稷早就知道自己看走眼了。
这白起,绝对是不输于当初魏国吴起的顶尖名将。
当初仅仅只为了解武关之围,就放走白起,秦国的损失太大了!
甚至于在秦霄索要蒙骜、蒙武父子的时候,嬴稷都有些担心,这俩人该不会是和白起一样吧?
结果反复测试了许久,又请甘茂、楼缓、司马错、王龁等人仔细参详,最终确认这两人水平是有的,但最出色的蒙武,也要比司马错差了不少,这才选择了放人。
但,这仍然不能掩盖嬴稷对秦霄的憎恨。
没错,就是憎恨。
在嬴稷看来,秦霄确实帮了秦国不少忙,但也没少坑秦国。
别的不说,就这长平之战,要是有白起在,哪还会让廉颇把秦国压制成这样?
以两国国力的差距,早就打赢了!
就是因为没了白起,在将领的个人能力上有了差距,秦国才被赵国反败为胜,落得现在骑虎难下的局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