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谁赢,我们便支持谁! (第3/3页)
“唉,真想不通啊……”
秦霄叹了口气,不再追问。
脑海中,依然浮现着这几个困扰了自己许久的问题。
秦霄有一种预感。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洛京。
但,想要得到这些答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别的不说,光是【血魔卫】,就是拦在秦霄面前的一座大山。
……
在秦霄和秦国联手出兵洛京的时候,其它国家也没有闲着。
经过赵灵武王整整一代人的努力,赵国“胡服骑射”的改革已经到了果实收获的时候。
赵惠文王蠢蠢欲动,想要效仿当年的魏、秦,开疆拓土。
摆在他们面前的,本来有三个选择。
北上攻燕,西征攻秦,又或者南下进兵韩、魏。
这三个选择都不太好。
燕国苦寒之地,最大的敌人不是燕国的军队,而是天气。
秦国的国力之强,即便赵惠文王再怎么自信,也没把握能打赢。
而韩、魏,本来是软柿子,但在被秦霄百万大军接管之后,看上去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就在赵惠文王纠结的时候,从洛京而来的使者,给了赵惠文王一个新的思路。
或者说,选择。
楚国、燕国、齐国。
周赧王的使者抵达四国,到处游说,试图拉拢盟友一起对付秦国。
甚至秦霄也在这份“围剿计划”之内。
面对周赧王使者的游说,四国的态度各不相同。
赵、楚最为心动。
燕国和齐国则是距离太远,即便击败了秦国,也难以分得什么实质性的利益,对此兴趣不大。
反而,他们更希望赵国、楚国出兵攻打秦国的时候,趁火打劫,从背后偷袭,捞一份好处。
当然,这种事,也就是私底下讨论一番,不可能透露给周赧王的使者知道。
但终归因为周赧王使者四处游说的举动,导致整个天下,都开始暗流涌动。
张郃在宛邑大肆操练,做出一副磨刀霍霍的架势,随时准备对楚国开战。
而张辽则盘踞在长平一带,做出大举攻赵的姿态。
唯有吕蒙最为谨慎,在PY集结重兵,防备赵国、齐国可能的入侵。
但也仅仅只是做出防御的姿态来,没有露出任何进攻的意图。
在秦霄麾下的将领之中,其实吕蒙不算是最擅长防守的。
论防守,其实是以张辽为最强。
不过张辽更偏好以攻代守。
而吕蒙更具耐心的性格,让他在防御战的时候可以表现得更加稳健。
他是一名擅长进攻的统帅。
吕蒙用兵极具耐心,在找到敌军破绽之前,可以数年如一日按兵不动。
然而他也有大胆的一面,一旦找到敌军的破绽,往往便会将手中的筹码全部押上,穷追猛打,力求毕其功于一役。
这种风格,其实更适合“战略对峙”,而不是单纯的进攻或者防御。
将吕蒙派到PY,便是为了防备北方的赵国和东方的齐国。
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在得知秦霄大军进兵洛京之后,齐国试探性地发起了几次进攻,想要夺取魏国的城池。
但吕蒙在防守时用兵极为稳健,没有露出丝毫破绽。
齐国试探了几次,见找不到机会,便将兵力收缩。
不过也仅仅只是收缩,并未撤军。
显然,齐国并未放弃。
囤重兵于灵丘一代,既可威胁赵国,又可威胁魏国,进退自如。
对此,吕蒙坚持秉承秦霄的要求,按兵不动,以防守为主,绝不主动出击。
无论敌人如何挑衅、引诱,只管稳稳守住自己的地盘。
而张辽的选择,就比较激进了。
他没有采取被动防御的策略,在休整了一段时间之后,便主动侵入赵国。
试探性地发起了一波攻击,在晋阳南部连续发起三场小规模的战斗,斩杀了近一万赵军之后,又赶在赵国援军抵达之前,迅速撤回长平防线。
将赵军主力引到了晋阳,张辽又再次出兵HD。
当然不是为了攻破这座都城。
赵国的兵力还是很强的,作为都城的HD,守军最为精锐,数量也极多。
想要在短时间内攻破,绝无可能。
张辽的目标,是在HD周围几座小城驻扎的赵军。
连续攻破两座小城,杀敌数千人,张辽再次赶在赵军的包围圈形成之前撤离。
就这样左打一波,右打一轮。
每一次给赵军造成的伤亡都很小,但却像个苍蝇一样烦人。
若是不管吧,每次几千伤亡,积累下来也不可小觑。
管吧,大军就要被牵着鼻子到处跑,体力全消耗在赶路上了。
这种近乎无赖的打法,让赵国非常的头痛。
毕竟,赵国的边境线太长了,不可能完全防御周到。
不得已之下,赵惠文王只能请来赵奢商议对策。
此时,廉颇还没有打出名气来,赵王最信重的将军便是赵奢。
赵奢的名气不算特别大,但他有一个“名传千古”的儿子,赵括。
对,就是纸上谈兵的那个赵括。
赵括虽然扶不上墙,但他老爹赵奢,却是赵国历史上顶尖的名将之一,仅次于李牧、廉颇。
无论是实际战场指挥能力,还是战略全局的分析,赵奢都属于顶尖人才。
了解了详细的情报之后,赵奢沉吟许久,只给出一句评价:“敌军用兵,堪称鬼神莫测!如被动防御,臣也难以应对。”
听出赵奢的言外之意,赵惠文王连忙追问道:“被动防御不可,那么主动出击是否可行?”
既然被动防守防不住,不如直接攻击?
以我赵国兵力之强盛,对面二十万大军虽然不少,但还是能打得过的吧?
赵惠文王对自己国家的实力,有一种蜜汁自信。
认为经历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赵国的骑兵,就是全天下最强的。
骑兵这个兵种,本来就偏重于进攻而不适合防守。
一旦攻守之势逆转,凭借骑兵的强大,应该是能轻易击败敌人的……吧?
“以攻代守固然是一个好办法。”
赵奢点点头,但话题一转,又问道:“但大王可曾想清楚了,是否真的要与韩魏开战?那秦国少良造秦霄,麾下百万大军,哪怕有些水分,也必是一个强敌!”
“我赵国虽然未必怕了他们,但真打起来,即便是能赢,也要损失惨重啊……”
赵奢并未像大部分将军那样,一听有仗要打,就兴奋地找不到北,反而尽力帮助赵惠文王分析局势,讲清楚开战可能带来的坏处。
赵奢对赵国的军队也很有自信,认为赢的概率很大。
但,他却担心,即便打赢了,赵国也未必能得到太多实质性的好处。
和强敌开战,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即便是能赢,自身的损失也不会小。
若是其它国家趁火打劫,赵国不仅捞不到什么好处,反而还要蒙受极大的损失。
听了赵奢的分析,赵惠文王便犹豫了。
但要就这么放过敌军,他又有些不甘心。
“难道……”赵惠文王的表情很纠结:“我们吃了亏,就这么咽进肚子里不成?”
“臣只懂得领兵打仗,大局上的事……”
赵奢犹豫了一下,试探着说道:“大王何不问问相如大人的意见?”
“相如大人”便是指蔺相如。
和一般后世的认知不同,蔺相如并非赵国的丞相,而是一个没有具体职务的“上卿”。
上卿是指普通朝堂官员的统称,战国期间,很多官员都没有具体的职务,但能够参与朝政,便一律以“上卿”相称。
其中有一部分上卿,还很受国王的信赖。
蔺相如在具体事务上的能力,以及大局方面的眼光,是整个赵国朝堂都公认的出色。
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论地位,却也已经和丞相没什么区别了。
听了赵奢的话,赵惠文王眼睛一亮,连声道:“对,对,快请蔺相如来!”
等了一阵。
蔺相如奉召而来。
赵惠文王将情况讲述了一遍,而后问道:“蔺相如,可有何见解?”
“大王,此事不难。”
蔺相如分析道:“若臣所猜不错,秦霄进兵洛京,必不愿轻易和我国开战。对方将领袭扰之举,意在阻止我赵军进兵韩国。”
“那……”
赵惠文王试探着问道:“那秦霄不愿和我赵国开战,是不是意味着韩、魏的防备空虚?若是如此,我们能否趁此机会,攻占一些城池?”
“并非如此。”
蔺相如摇头道:“从情报分析,长平、PY,都有重兵把守。我军若是轻易出击,很可能落入敌人陷阱。”
赵惠文王有些不高兴了:“那,打又不能打,难道就让他们骚扰我国边境吗?”
“大王可派遣一稳重擅守的将军,陈兵于边境,挖掘沟渠、建造堡垒,如此,可防止敌军袭扰。”
蔺相如想了想,看向赵奢,问道:“赵将军对军中事务熟悉,可有擅守的将军?”
言外之意,直接排除了赵奢去防守的可能。
赵奢虽然不解,但也不恼怒,思索片刻,开口道:“有一将,名为廉颇,虽然年轻,但却持重老成,稳健有余。”
“既是赵将军推荐的人,想必是没问题的。”
蔺相如客套了一句,又转向赵惠文王,提议道:“大王可派廉颇率十万精兵镇守边境。另外……”
蔺相如知道,赵惠文王野心极大,必然不甘心只是单纯的被动防守,肯定想要得到点什么。
他想了一会,开口道:“周王延使者曾请大王出兵秦国。大王不妨口头上答应下来,由赵奢将军领精骑若干,进军秦国河东。”
赵惠文王眼睛一亮,却又露出犹豫之色:“我们打秦国?”
打秦国……
听起来很给力,但是……会不会出问题啊?
那可是不可一世的秦国!
赵惠文王突然有点怂。
“也未必是打秦国……”
蔺相如摇了摇头,说道:“大王可授赵奢将军临阵决断之权,坐山观虎斗。秦、周于洛京开战。周若胜,秦国兵力大损,必守不住这偌大的领土。而秦若胜,周则必灭,也可分得诸多好处。谁赢,我们便支持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