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6章 南方统一,最后的敌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6章 南方统一,最后的敌人 (第2/3页)

牛等等。

    足足三千万人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不但是粮食能够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还有所富余,甚至还能大量的供应得起一些较为廉价的肉食。

    哪怕寻常百姓,不说顿顿有肉吃,隔三差五总能见着点荤腥。

    在这个年代,这样的生活质量,已经算是非常高了。

    其余的两千万人,则投入到工商等无数行业之中,为民生、军事发展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

    单单只是正在大规模开发的铁矿,就有大大小小上百座。

    数以百万计的矿工、苦力,还有匠人,将铁矿石从矿洞中开采出来,熔炼成钢,再铸造成兵器、铠甲,送到军营中。

    当然,不仅仅只是军事,民生方面对于矿产的消耗也很大。

    比如各种农具,虽然理论上可以用很久,但实际上都是消耗品,对钢铁、木材的消耗量并不比军队小多少。

    但即便如此,几年下来,秦霄也积攒了海量的战争物资。

    除了爆裂箭因为小南不在的缘故而没办法大量补充之外,其余装备、铠甲、粮草的库存,足以在装备百万大军之余,供应整整数年高强度战争的消耗。

    有了物资,军队自然也不可能少。

    秦霄做的第一件事,是将全部没有达到六阶的二、三线部队“回炉重造”,重新训练为六阶精锐。

    至于其中无法满足六阶兵源要求的,便直接舍弃,发了一笔遣散费用之后安置为平民务农或者务工。

    另外,神秘基地也补充了一大波兵源,足足花费两年时间,将麾下的兵力规模提高到一百三十万。

    由于统一了整个南方的缘故,秦霄并不需要在每一个州都驻扎大量的兵力防守。

    像是位于腹地的荆州,就只留下少量维持地方安定、防范盗匪的军队,一个州加起来都不足两千人。

    陈列在边境的守军,除了北方防线外,其余各线防范异族的大军加起来只有不到十五万人。

    不是秦霄吝啬,而是这个数字已经足够了。

    和后世的宋、明不同。

    这个时代的华夏,在军事方面是完全碾压异族的。

    尤其是华夏周边的异族,被中原打得抬不起头来。

    一个被袁绍按着揍了好多年的公孙瓒,区区几千精骑,就能大破二十万鲜卑大军,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防范异族方面,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心思。

    要不是边境线太长,连十几万大军都用不到。

    不过,凉州、益州、交州,这条边境线太长。

    即便不算海岸线,光是陆地边境,就与众多异族接壤,不可能完全不做防备。

    十几万守军,已经是最低限度的保障了。

    再去掉各地维持治安的少量驻军,剩余百万大军,都囤积在关中、中原,以及北方边界上。

    一百万大军,秦霄将其分成了四支军团。

    其中第一军四十万人,由秦霄亲自统领,名义上为“禁军”,由各军最优秀的万人团充任。

    三十万步兵、十万骑兵。

    扩张到满编的七千陷阵营,也在第一军当中。

    名义上是秦霄亲自统领,但实际上行使统帅职责的是岳飞,郭嘉担当军师、参谋。

    大将不多,一个超一流武将赵云,加上一个在“进化”之后勉强算得上次一流的刘三刀,其余都是A级以下的二流武将。

    但,在秦霄的Buff加持下,这些二流武将,也能发挥出近一流的战斗力来。

    再加上秦霄和芙蕾尔这两个“超格”的存在,这支军队,是秦霄麾下战斗力最强的一支。

    第二军名为【关中军】,十万步卒、五万骑兵,由张辽担当统帅,荀攸为军师,主要大将有黄忠、甘宁、许褚等人。

    第三军名为【凉州军】,十五万皆为骑兵,不过大多都是轻骑,重骑的比例不高。

    由已经成年的马超担任统帅,庞德为副,贾诩担任军师。

    最后的第四军,为【忠勇军】,十五万皆为步卒,可陆战、水战,有海战、江战所用的各式战船三千余艘。

    ——这些战船大多是扬|州各方诸侯的“遗产”,被秦霄顺利接收,本着不要白不要的原则,建立了这么一支水陆两栖大军。

    名义上的统帅是孙坚,但实际担当此职责的是他的副手黄盖,以周瑜为军师,孙策、鲁肃等江东党为核心。

    四支大军,经历了两年的时间,方才彻底成型。

    其中绝大多数时间是在等人口额度恢复,以及后勤生产。

    在百万大军成型之后,秦霄也有些迫不及待,想要对北方开战了。

    虽然任务的时间还有很长,副本停留时间也早就达到了“上限”的十年。

    但,能够早一天完成一统天下的任务,秦霄就能早一天将自己的领地从战争状态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资源用于发展民生、经济。

    虽然说在领主游戏中,战争永远是主旋律。

    但,民生和经济的发展,也是相当重要的。

    哪怕,仅仅只是为了后勤。

    在秦霄忙于整顿内部的这几年时间里,北方诸侯并没有闲着。

    在袁绍的压力下,公孙瓒率先败亡,大部分“遗产”被曹操接收,一小部分地盘则被袁绍夺走。

    看上去,似乎是袁绍击破二人联盟,一统北方的姿态。

    但实际上,笑到最后的却是曹操。

    虽然不是在官渡,但曹操却复制了官渡之战的辉煌。

    以不足六万大军,大破袁绍二十万大军,并直接在大战中将袁绍杀死。

    这一战,彻底改写了北方的局势。

    袁绍死后,他的手下部分投降曹操,剩下的大部分人,却分别拥立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

    曹操还没打过来,这两人倒是先发起了内斗,结果两败俱伤之时,被曹操一锅端了。

    顺带着,曹操还抢在秦霄反应过来之前,收服了河内的张扬,在河东之地埋了一颗钉子。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在短短两年之内,曹操便统一了整个北方,让秦霄感到一阵瞠目结舌。

    不过,秦霄倒也没有太过担心。

    曹操未来很多重要的文臣武将,都被秦霄抢先一步挖到麾下。

    再加上,秦霄势必不可能给曹操足够的时间消化掉庞大的地盘,征募出足够多的壮丁和粮草来筹建大军。

    虽然曹操统一了北方,但对秦霄的威胁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事实上,正是因为曹操击败袁绍,统一北方,这才让秦霄下定决心,要尽快与曹操开战。

    必须要在曹操还没能消化掉这庞大地盘之前,让战争先打起来。

    否则,一旦给了曹操足够多的时间,凭借北方庞大的地盘,不说能和秦霄分庭抗礼,至少会给秦霄统一天下的步伐带来极大的麻烦。

    曹老板毕竟还是历史上那个险些一统天下的曹老板。

    即便汉献帝和许多重要的文臣武将都被秦霄提前截胡,人也被赶到了北方苦寒之地,但仍然能够在极大的劣势下再度起家,不得不让人说一声佩服。

    而且,曹操“收集人才”的能力也不可小觑,比善于PY的刘备还强。

    根据秦霄掌握的情报,单是可以确定已经被曹操重用的,在历史上也表现出强大能力的武将、统帅,就有典韦、徐晃、乐进、于禁等十余人。

    袁绍手下大将颜良、文丑、张郃等人也都归顺了曹操。

    甚至连太史慈、吕蒙这两个历史上的“东吴将领”,也不知道怎么跑到了曹操麾下。

    再加上曹氏和夏侯氏的嫡系将领,虽然阵容远不如秦霄这边豪华,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已经足以支撑起一场大规模的全面战争了。

    单单只凭这些将领,只要给曹操足够的时间,让他发育起来,对秦霄的威胁还是很大的。

    曹操也清楚,自己必须要赶在秦霄反应过来之前抢时间。

    在击败袁绍之后,草草地接手了地盘,便开始穷兵黩武,四处征募壮丁和粮草。

    甚至完全不顾平民百姓已经在连年征战之下,家无余粮。

    若是给不够征粮的数额,便直接去抢,根本不管抢完之后百姓会不会饿死。

    就算闹得无数人家破人亡也在所不惜,只追求一个“快”字,务必在短时间内拉出一支可堪一战的大军来。

    仅这一点,就能看出曹操的枭雄本性。

    曹老板确实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但“宁教我负天下人”的性格,也让他时长会做出一些有违传统道德观念的事情来。

    根据军情局的消息,单是这一次粗暴的征兵、征粮,至少就会造成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乃至活活饿死。

    只是看这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秦霄就能想象得到,背后是怎样一副人间地狱的景象。

    第一次,秦霄意识到,在攻城略地,夺取利益背后。

    自己,似乎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名为“王者”的责任。

    秦霄在接到情报之后,罕见地失眠了几日几夜。

    从利益上来说,推迟两个月左右出兵,才是最佳的选择。

    虽然曹操没有准备好,但秦霄也同样没有做好开启新一轮战争的准备。

    动员百万规模的大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单单物资调运,壮丁征募等等事项,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但,军情局传来的情报,让秦霄不愿再等下去。

    每多等一天,便意味着无数人死去,无数家庭破裂。

    这不是战场上的厮杀。

    若是战场厮杀,无论杀敌多少,己方伤亡多少,秦霄都可以将其当成一个简单的数字,一笑而过。

    但,牵扯到六位数,乃至更多平民的流离失所,秦霄却是无法说服自己袖手旁观下去。

    提前出兵,虽然对己方不利,但秦霄相信,自己来到这个副本足足四年的时间,打造出的这支强军,足以征服天下!

    做出决定之后,秦霄不再犹豫,当即召唤众多文臣武将,商讨出兵北伐一事。

    这种大事,自然不可能放到“朝会”上讨论。

    人太多,根本不可能讨论出个结果来,只能放到私下的“小会”里谈。

    但随着秦霄麾下的人才不断增加,有资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