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2章 满载而归,新的变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第22章 满载而归,新的变故 (第1/3页)

    第二天,秦霄前往颍川荀氏的族地拜访。

    其实这个时候,颍川荀氏已经经过了一次“分裂”。

    在董卓乱政的时期,荀彧弃官回乡,对族人说“颍川乃是四战之地,不宜久留”。

    大多数族人眷恋故土,不肯离去,荀彧只得带着自己所在的这一脉举族迁往冀州,在韩馥的地盘上扎根。

    他的弟弟荀谌,也在不久之前投靠了占领冀州的袁绍。

    虽然荀彧这一脉分裂出去,但颍川荀氏绝大多数族人,依旧还是留在了颍川。

    比如荀彧的侄子,荀攸所在的这一脉,就是“颍川荀氏”的人。

    有趣的是,虽然从辈分上说,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但实际上荀攸的年龄要比荀彧大了六岁。

    不过这种情况,在任何宗族形式传承的家族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

    别说这个年代了,后世的农村,成年人要管一个刚出生没多久的小屁孩叫爷爷、奶奶的事也屡见不鲜。

    秦霄一直还以为荀攸的年纪和郭嘉差不多或者更小一点来着。

    要不是前一天忽然想起来,多嘴问了一句,恐怕就要闹出笑话来了。

    这个年代的高门大族,普遍重视“规矩”和“礼节”。

    为了表示对秦霄来访的重视,荀氏族长荀彝带着一众族老,出族地三里相迎。

    (注:没查到这时候的族长是谁,就拿荀攸他爹充数吧。)

    一番客套之后,秦霄在荀彝的带领下前往荀氏族地。

    一路上,到处都是各种朝廷表彰的石坊、牌匾,随处可见。

    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荀子时期。

    这些都可以说是颍川荀氏的“底蕴”。

    当然,这属于表面上可以拿出来炫耀的“底蕴”,对于这些高门大族来说,真正的底蕴其实在于对知识、对人才的垄断,以及土地、人口、钱粮的积累。

    汉朝是允许奴隶制存在的,虽然不叫奴隶,但制度上没有本质区别。

    一般稍微富裕点的富户,就买得起奴工,像颍川荀氏这样的大族,更是养着众多的奴工世世代代作为他们的家奴,至少要以万来计算。

    整个荀氏族地,占地非常的广阔,但其核心,却是一座巨大的“坞堡”,可以视作一座完全以军事防守为目的的小型城池。

    其“最终形态”,就是董卓所建造的郿坞那样,可以容纳数十万大军,囤积几十年的粮草。

    颍川荀氏的坞堡当然没有那么夸张,但从占地来看,也能容纳数万人在里边生存、抵御外敌。

    坞堡占地比未央宫还要大一些,但并非以奢侈享受为目的,而是完完全全的一座军事要塞。

    外围的“城墙”足有三十多米高,内部似乎是开出了一个个房间,墙壁上也有窗口大小的射击孔,可以用弓、弩对外边的敌军产生杀伤。

    四面城墙上,十米高的位置往上,密密麻麻布满了无数射击孔,完全不留任何死角。

    只要大门一关,纵然有数万乃至十几万大军围城,也极难攻破这样的堡垒。

    非要说少点什么的话,可能就是没有护城河了,但这并不会对坞堡的防御能力造成太致命的影响。

    这是在王莽时代所兴起的防御工事,在乱世时,这些豪门大族为了自保,将大量资源投入坞堡的修建当中,并且一代代加固。

    发展到现在,但凡稍微强大一点的豪门,其族地老巢都有这么一座坞堡。

    “这地方不错。”

    秦霄站在坞堡外观看了片刻,脑海中下意识地开始推演大军攻城的画面。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算是秦霄的一个“职业病”了,看到难以攻破的坚城,总想要推演一下需要多少兵力才能打下来这个问题。

    推演的结果让秦霄有些吃惊。

    看似“小小”的一座坞堡,若是不用大量的爆裂箭、重型攻城器械,又或者顶尖强者的个人武力去强行破开城墙,光是靠大军硬打,没有三十万大军,几乎不可能攻破这座坚固的堡垒。

    沉默了几秒钟,秦霄加重了语气,又强调了一遍:“这地方不错!”

    “呵呵,些许自保手段,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得到秦霄的夸赞,荀彝的老脸上都笑出了褶子,嘴上说着不值一提,却恨不得让秦霄多参观参观,好好展露一下颍川荀氏的“实力”。

    不过,荀彝也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没有过多的炫耀,站在大开的中门前,对秦霄一伸手,道:“大人请!”

    进入坞堡,眼前又变成了另一番景象。

    坞堡最外围,是戒备森严的军事堡垒。

    但内部,却不乏奢华之处。

    比如用整块白玉雕刻而成的照壁。

    虽然玉质略微有些驳杂,但这么大的一块玉,价值起码在百万两之上。

    而且还是有价无市。

    光是这面照壁,就足以彰显出颍川荀氏恐怖的财力。

    不过,秦霄对这面照壁的兴趣倒是不大。

    如果拆下来换成一百万两银子,秦霄还会有几分兴趣。

    但这么一大件“奢侈品”,又不能加属性,要来干嘛?

    秦霄的目光甚至都没有在白玉照壁上多做停留,就跟着荀彝走进院内。

    注意到秦霄并没有多看白玉照壁,荀彝的眼中闪过一丝异色,不知道在想着什么。

    前院中,也到处都充斥着“奢侈”的信号。

    单单只是从全国各地移栽来的花草树木,就不知道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

    不过秦霄对这些玩意不太懂,也没有多做留意。

    穿过长长的前院,进入会客厅内。

    说是厅,其实已经算是一座大殿了。

    这也是这个时代比较显眼的一个特点。

    但凡稍微有点财力的人,都会在家里设置一座接待客人的大殿。

    一来是土地不太值钱。

    二来,也是因为“分餐制”的习俗,地方要是小了,坐都坐不下,容易在客人面前丢脸。

    “大人请上座!”

    荀彝很客气地将主位让给秦霄。

    秦霄却不肯接受,推辞道:“哪有客人坐主位的道理?族长请上座,我坐这里就行了。”

    说着,秦霄也不给荀彝客套的机会,直接在主位左侧的次席坐了下来。

    荀彝见此,也不好再让秦霄起来换位置,只得客气了几句,在主位上坐下。

    随着其他人也纷纷落座,荀彝拍了拍手,很快便有数十名婢女从后方出来,端上美酒、美食。

    不知道乐师藏在哪块屏风后边,看不到人,只听到音乐响起。

    在舞姬的歌舞下,殿内筹光交错,气氛热烈异常,一副主宾尽欢的景象。

    酒饱饭足之后,终于到了该进入正题的时间。

    秦霄对郭嘉使了个眼色。

    后者会议,立即借着敬酒的机会,起身来到荀彝面前。

    “叔父!”

    其实对郭嘉来说,如何称呼荀彝,是有个麻烦的地方。

    他和荀彧、荀攸,都是以平辈相交。

    若是从荀彧这边算,应该是和荀彝同辈,而若是从荀攸这边算,就比荀彝小了一辈。

    以小辈的身份好说话,郭嘉此时便选择了“倚小卖小”。

    郭嘉举起酒杯,道:“郭嘉在颍川四处寻访名师求学时,多受叔父照拂,在此敬叔父一杯,以表谢意!若叔父不嫌弃,还请满饮此杯!”

    “什么恩情不恩情的,太言重了!颍川能出奉孝你这样的人杰,老夫也是与有荣焉呐!”

    荀彝笑呵呵地举杯,道:“不说什么敬不敬酒的,同饮,同饮!干!”

    “叔父请!”

    郭嘉举杯示意一下,而后一饮而尽。

    他本身就喜好饮酒,刚才在宴席的过程中就喝了不少。

    这满满一杯酒下去,脸上立刻浮起红晕。

    借着酒劲,郭嘉佯装醉醺醺地说道:“叔父,郭嘉斗胆,想向叔父讨一个人情,不知叔父可愿意?”

    “哦?”

    荀彝已经猜到了郭嘉想要说的话,眼神闪烁一阵,却是没有推辞,顺着郭嘉的话问了下去:“想要讨什么人情?”

    “郭嘉游学十余载,方勉强有所成就。如今得蒙主公看重,得封军师祭酒。”

    郭嘉吐着酒气,看似是醉了,实际上眼神深处却透着清醒,缓缓道:“只是郭嘉才疏学浅,生怕坏了主公大事。郭嘉与公达相交匪浅,深知公达才学在我之上,想邀公达与郭嘉一同为主公霸业添砖加瓦,也可让公达有建功立业之机遇。只是不知……”

    郭嘉深深地看着荀彝,一字一顿地问道:“叔父可否舍得放人?”

    他没有一上来,就要荀氏出多少人才到秦霄帐下效力,而是仅仅只要了荀攸一人。

    但荀攸是什么身份?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颍川荀氏,下一代的“家主”,就是荀攸。

    若是荀攸到秦霄帐下效力,颍川荀氏难道会不给荀攸配上一批“助手”?

    再出色的天才,也需要有一批执行力强的助手相助,才能将一件件政务做好。

    还有什么,比荀氏族人更适合成为荀攸的帮手的?

    郭嘉相信,只要讨要到荀攸这个人,荀氏一族至少会出二三十名,甚至更多的族人跟随。

    到时候,自己再想办法让对方添添码,这人数不就上去了吗?

    荀彝倒是没有想到那么深,只是在思索是否要让荀攸去秦霄麾下的问题。

    秦霄来到颍川,并且大张旗鼓地拜访各家世族,仅仅只从这个动作上,荀彝就猜到了秦霄的目的。

    必是有所求。

    要么是要人,要么是要钱粮。

    甚至是两个都要。

    出于“多个朋友多条路”的想法,对于这个已经展露出强大势力的秦侯,荀彝是不打算得罪的。

    或多或少,都要给出一些好处。

    这也是世家阀门的处世之道。

    对于升斗小民,欺负了就欺负了,反正也不会有人在乎他们。

    而对于那些有实力,又或者有潜力的人,就要尽可能的拉拢、施恩。

    比如说资助一些像郭嘉这样的寒门学子,一旦他们有所成就,天然就会对资助过他们的荀氏有所好感。

    又比如资助一些志在天下,且表现出了实力和潜力的诸侯。

    一旦他们夺了天下,也必然会记住荀氏的恩情。

    或许会遇到“白眼狼”,使得荀氏的投资白费。

    但从大的方向来说,这种到处投资的行为,长远来看是一定会使荀氏从中受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