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9章 双线开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9章 双线开战 (第2/3页)

都可以增加到百万以上。

    经过整整一个冬天的休养生息,关中、凉州两地的人口数量已经远超五百万,再加上由神秘基地召唤出来的人口几乎全部是青壮劳力,征调百万以内的民夫,并不会对内部的发展造成太大的影响。

    庞大的车队在大军的护送下离开长安,分成两队,分别向东、南行进。

    长长的队伍看不到尽头,远远地消失在地平线的另一端。

    大军的行军速度可以很快,但后勤队伍却快不起来。

    为了保障后勤路线的安全,张辽在请示过秦霄之后,派遣两万轻骑兵作为先锋,在前方扫荡,侦查敌情。

    其余大部队则跟在后方,随着后勤队伍缓慢前行。

    函谷关距离洛京很近,拿下洛京没有任何悬念。

    这毕竟是一座已经近乎废弃的城市,只有一些无家可归的流民盘踞于此。

    吕布远在许县,也不可能来得及做出及时的反应。

    大军并未在洛京停留,继续行军到轘辕关外,才停了下来。

    但,就在大军进入洛京之后的第二天,秦霄就得到消息,吕布已经在集结大军,准备应对秦霄的“入侵”。

    而且看对方的架势,似乎并不打算采取稳妥防守的策略,反而像是要出兵和秦霄在平原进行决战。

    不过这也正常。

    吕布为人自负,若是打都不打一下就龟缩起来,那也就不是吕布了。

    吕布会如何选择暂且不说,摆在秦霄面前的,是有数千精兵把守的轘辕关。

    作为洛京八关之一,轘辕关的地势并没有虎牢关、函谷关那么险峻。

    最主要的是历朝历代在轘辕关投入的资源都不算太多,城防工事修建得甚至还不如洛京的城墙。

    再加上驻军也少,应对小股的敌人倒是够了,但真要遇到大军来袭,顶多也就是能守多长时间的问题,败是毫无悬念的。

    事实也正是如此。

    在斥候打探过轘辕关的布防情况,确认了守军数量极少之后,张辽便直接带两万精锐,携带少量攻城器械轻装疾行,先行一步破关。

    等到秦霄随着大部队姗姗来迟的时候,这里的战事已经结束了。

    不足十米高的城墙上残留着无数凹痕,其中有一道缺口十分的醒目,像是被一柄巨大的长刀从天斩下,斩断了整个关城。

    缺口的一端,城墙倒塌了大半,废墟上残留着损毁的武器和鲜血的痕迹,只是尸体都已经收敛了起来,进行统一的处理,以免发生瘟疫。

    光看这一道缺口,秦霄就能大致脑补出这一场破关战的过程。

    张辽用某个爆发性的技能,一刀劈开了城关,随后大军一拥而上,将城关内的守军围杀。

    “这是你做的?”

    秦霄有些惊讶地看了张辽一眼。

    要做到这种程度,对秦霄自己来说,都得费一番手脚。

    当然,这也是因为秦霄的战斗风格不属于那种暴力的正面进攻类型。

    换成是芙蕾尔的话,要破坏这座城墙,就要容易得多了。

    毕竟,轘辕关的城墙不但低矮,厚度也要比一般的城墙差不少。

    从一些残破的砖石缺口上来看,建造城墙的材料也不算特别好,估计只是就地取材的普通石头。

    若是擅长正面破坏的武将,甚至一名S级武将,付出一定的代价,都能够破坏掉这段城墙。

    但要换成洛京、长安这种大城池的城墙,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就算是芙蕾尔,全力出手,也得花费几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慢慢在城墙上开一个不算大的缺口。

    但若是那样做,就没有丝毫意义了,还不如让她用个人武力上的优势在城头上占据一块位置。

    当然,像是轘辕关这样,城防水平不高的城池,依靠强者武将的个人武力强行破城,这样的战术还是有很高的使用价值的。

    但,放眼整个三国世界,但凡是重要的城池、关隘,又有几个防御水平不高的呢?

    像轘辕关这样的地方,虽然有着“洛京八关”的称号,但实际上只是一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关隘罢了。

    “回禀主公,末将也是全力施为,才勉强破开半截城墙。”

    似乎是破城的那一击伤了元气,张辽说话时还带着粗重的喘息声,“若是城墙再结实一点,恐怕末将就无能为力了。”

    “做的不错。”

    秦霄赞许了一声。

    不管怎么说,张辽在这次攻破轘辕关的行动中交出的答卷都让秦霄非常的满意。

    零阵亡,只有数百名伤员,绝大多数还都是轻伤。

    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攻破轘辕关,这样的成绩,换成秦霄自己来,都未必能做到。

    破关的时间倒是好说,主要是零阵亡这一点,非常的难得。

    抬头看了一眼天色,秦霄开口道:“时间不早了,今天就在这扎营吧,明日再继续行军。”

    张辽抱拳道:“遵令!”

    扎营之后,并没有能消停多久。

    深夜,秦霄刚准备开始冥想,便听到张辽求见。

    “主公,斥候传来情报。”

    张辽并未废话,立即拿出一封信递给秦霄,说道:“吕布从新郑方向出兵,按照我军的行军计划,前锋部队预计在密县一带和敌军接触。”

    信件上的内容并不多,秦霄一目十行地看过去,重点基本上就是张辽所讲的这个情报。

    新郑?

    密县?

    秦霄对这两个地方隐隐有些印象,在出征前做准备工作的时候,似乎在地图上看到过。

    不过具体的细节有些想不起来。

    秦霄快步走到地图前,寻找了片刻。

    两者都在洛京和许县之间,其中新郑更加靠近许县一些,而密县则差不多正好在两者的正中央。

    从这个预计“接敌”的位置来看,吕布的行动速度还是很快的。

    这厮该不会是战前动员都没好好做,直接拉上人就打出来了吧?

    想着历史中对吕布的记载,秦霄越想越觉得这有可能。

    “你觉得我们该怎么做?”

    秦霄看向张辽,将问题抛了过去。

    “密县位于颍河上游,地处平原,周围无险可守,也不宜布设伏兵,大军决战,主要是拼硬实力。”

    张辽思索片刻,开口道:“以实力而论,我军占优。但我军长途行军,乃疲惫之师,若是贸然决战,结果不可预料。末将以为,应当分兵。”

    说着,张辽伸手在地图上一点,指向密县南、北两个方向不远处,开口道:“我军可将密县拱手相让,分兵取阳城、京县,呈掎角之势将吕布中军主力包围。如此,可使吕布不敢轻举妄动。待大军修整完毕,再徐徐图之。”

    长途行军,对于大军的体力、士气消耗都很严重。

    这个时代,两三百公里的行军,已经算是“长途远征”了。

    如果一到目的地就立刻开战,大军疲惫之下,必然难以发挥全部的战斗力。

    吕布的大军虽然也是刚刚进行高速行军,但毕竟行军的距离要比秦霄这边短得多,体力保存也会更好。

    张辽提议将密县让给吕布,自己则取密县南北两侧的阳城、京县,以包围之势让吕布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争取到修整的时间。

    这个提议倒是没什么问题。

    只是……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秦霄看向张辽,笑道:“如果吕布非要主动打过来怎么办?以吕布的性格,很有可能盯着一边猛打,根本不管另一面的大军。”

    “那就打!”

    张辽做了一个手刀劈砍的动作,面露狠色:“我军两面夹击,无论兵力,还是阵型,都占据优势。若是这都不敢打,那不如直接认输算了!”

    “好!”

    秦霄哈哈一笑,下令道:“你现在就去布置,派少量精锐连夜轻装急行,务必尽快夺下阳城、京县!大军加快行军速度,随后跟上!”

    张辽一抱拳,应道:“末将遵令!”

    ……

    阳城、京县的防御力量都不强,看得出来,吕布将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在了自己身边,准备与秦霄展开大决战。

    两日之后,秦霄收到消息,前锋部队先后攻破阳城、京县,吕布的先锋也很快将密县控制在手中。

    三座不算大的城池,在颍河流域,正好呈现出一个不太规则的三角形。

    又过了一天一夜,大军才姗姗来迟,分成两队,分别进驻阳城和京县。

    吕布主力来的速度更慢,足足迟到了一天。

    在斥候打探到吕布主力的踪迹时,秦霄甚至都想下令趁着对方立足未稳,强攻一波。

    但想了想,自己这边大军的体力还没恢复,还是放弃了这个诱人的念头。

    吕布倒是个急性子,进驻密县的当天,就带着一支轻骑来到阳城外叫阵。

    张辽没有搭理他,闭门不出,只是命人做好防守。

    十万大军据城而守,吕布只带了几千轻骑,也不敢贸然进攻,吃了个闭门羹,只能扫兴而归。

    这也就是张辽,要是换成秦霄和芙蕾尔在这,见吕布前来挑衅,肯定直接就打回去了。

    不过,秦霄负责的是北方京县,倒是错过了和吕布“斗将”的机会。

    又等了几天时间,等到大军修整完毕,秦霄才下令出兵,对密县发起合围。

    密县只是一个小县城,规模并不大。

    吕布的大军甚至无法完全进驻到密县内,只好在城外设置了一片军营。

    军营的位置在密县与颍河之间,一边靠着城池,一边靠着河岸,只需要面对前后两个方向的敌人。

    即便战事不利,也能渡河撤退。

    吕布虽然有勇无谋,但好歹也是行伍出身,军营位置的选择方面,还是做得很好的。

    而且从一些表面上就能看出的细节来看,吕布基本上没有犯任何明显的错误。

    直接强攻军营,并不是好的选择。

    天知道军营外设置了多少陷阱。

    防备敌军冲营,在军营外布置大量简单但却好用的陷阱,这也算是战争中的“必修课”了。

    “让人投递战书试试。”

    秦霄对张辽吩咐了一声。

    对一些比较稳重的统帅,投递战书这种行为根本没用。

    但对面是容易冲动的吕布,就有一试的价值。

    反正就算不成,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