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函谷关有变! (第2/3页)
制,蔡邕、袁隗等人倒也翻不起什么浪花来。
何况,这些人虽然能力不强,但身份特殊,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能利用的到,先留着也不是一件坏事。
暂时不管已经初步平稳下来的朝堂,秦霄的注意力转向内部的发展和开发。
关中之地虽然不算广袤,但却也能容纳数百万人口生活。
单单只是这片肥沃的粮仓,想要完全开发出来,就得上百万的壮丁。
这还只是农耕的部分。
为了供应大军所需的装备、军械等等,又需要开采各种资源,也需要大量的人力。
再加上工匠等等,秦霄目前所掌握的人口资源,还有很大的缺口。
整个关中,除去军队不算,目前的总人口大约在两百万出头。
当然,这个数字,没有计算关中士族家中的“私奴”。
这些豪门世族的垄断,并不仅仅只是在官位、知识、土地、资源方面。
就连人口,也大量被他们所垄断。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这个年代的豪强,想要争霸天下,就必须设法取得世族的支持,否则根本无法成事的核心原因。
秦霄暂时没有和这些世族翻脸的打算,自然也不会去动他们的核心利益,试图从世族手中“解放”一批人口充实领地。
但,仅仅只靠手中这两百万人口,显然并不足以满足关中发展的需要。
要知道,这两百万人口可不全是壮丁,里边还有相当比例的老人、妇孺。
整体的壮丁比例只在三分之一左右,也就是七十多万人。
即便再让成年女性和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担任一些简单的工作,顶多也就再加上五十万人左右。
这样算来,整个关中地区,人力方面的缺口高达百万以上。
想要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
神秘基地的人口额度,大部分都要用于补充兵源,不可能召唤过多的平民劳力。
这会大大拖延秦霄扩张的步伐。
在一开始,秦霄也只能拿出少量的人口额度,“适当”招募一批平民劳力,来缓解关中内部的劳力需求。
当然,这里的“少量”,其实数字也不会少到哪里去。
少召唤一个有【赳赳老秦】特性的士兵,就能多召唤出一百名不带任何特性的普通劳力。
工匠的“价格”要贵一些,但和兵源比起来,也要便宜得多。
现在秦霄一天的人口额度就高达二十二万,拿出两天的人口额度,就能补充一大批基础劳力和低阶工匠。
秦霄消耗了两天的人口额度,召唤了三十万壮丁,外加数千名工匠,用来填充关中的人口。
此时正值初夏,距离冬小麦播种的时间还有好几个月,正好可以先搞一轮基础建设,修复在战乱中受损的城池、伐林垦荒、开掘沟渠等等,等到几个月后,开始耕种。
时间错开,虽然会对管理体系造成较大的负担,但却能最大限度地节省人力。
用一百万人口,干出一百五十万人口的事。
新增的人口,和之前收拢起来的平民被按照区域重新分配工作和土地。
一部分人口过多的乡镇,难免会有一些家庭需要迁到严重缺乏劳力的耕种区、矿产区。
这或多或少引发了一些抱怨,但在这个年头,习惯了逆来顺受的“贱民”们,几乎没有什么人敢于反抗。
为了追求最高效率的发展速度,秦霄已经顾不上考虑底层平民的感受。
在这乱世,能免于战乱,能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家人,已经是最大的幸福,就不要奢望更多了。
怨愤当然是有的,却被控制在了最低限度之内。
为了激发百姓的积极性,秦霄并没有按照主世界领地内的模式,推行土地共有制。
而是按照这个时代的习俗,认可土地私有。
只要是无主的荒地,谁家开垦出来,耕种满一定的年限,就归其所有。
这也算是一种激励。
华夏民族,对土地,尤其是可耕种土地的执念,是刻入基因深处的。
开采资源、开垦荒地、挖掘沟渠……
各处都要人手。劳动力的短缺,也让领地内无法开工什么大型的工程。
唯一算得上“大工程”的,大致就是郿坞的拆除了。
董卓为了修建郿坞,征发了数十万民夫,但只是建起了一个雏形,就兵败身死。
秦霄并不打算学董卓,躲在一座堡垒之中花天酒地等死,直接命人将郿坞拆除,好歹能回收一些材料。
关中地区经过连年兵祸,许多城池都有破损,修复的时候正好用得到。
本来,秦霄还打算在后世的潼关处修建一道关隘,用来取代函谷关的战略价值。
驻守潼关,距离长安更近,无论是兵力调动还是后勤补给,都要容易得多。
从稳固后方的角度来考虑,潼关比函谷关更适合作为长安东方的屏障。
但无奈人力的缺口实在太大,秦霄又不能像董卓那样,不考虑领地未来的发展,只能暂时放弃这个计划。
目前的重点,还是放在了粮食、矿产这两个方面。
前者自不必说。
这次三国副本的时间跨度要以年为单位,而且没有“大型本土势力”作为盟友。
要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光靠从领地带进来的物资,又或者是军功兑换,是不可能维持得起的,而且也不划算。
秦霄必须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在本世界获取粮食的问题。
手握关中这片肥沃的粮食产区,只要全部开发出来,至少也能在满足了本地百姓的口粮需求之外,供应得起百万级别的大军。
当然,这是在不遇到天灾人祸的情况下。
秦霄隐约记得,三国时代,全国各地的灾难似乎是挺多的。
黄巾起义,就是因为连年天灾,再加上朝廷内部的问题,导致许多百姓活不下去,才爆发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
未来的曹操、刘备、孙权,似乎都不同程度上遭遇过天灾的问题,导致受到了不小的损失。
大量开发耕地,囤积粮食,既是为了供养军队,也是在为日后应对天灾做准备。
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尤其在这乱世之中,有兵,有粮,比什么都管用。
大量的人口填充下去,关中三郡各地,开始大规模的垦荒行动。
石料、木料、铜铁矿产等等,也都纷纷开始开采,运送至长安郊外。
大片的工坊在这里落成,数千名工匠,和数以万计的劳力集中在这里,将源源不断送来的物资加工,打造成军械、装备。
不但新军的装备需要打造,已有的军队,也需要准备一定比例的装备,以防出现损坏,需要替换。
还有箭矢等消耗品,需要的数量就更加庞大。
某种程度上来说,一支庞大的军团,就是一头吞金恶兽,源源不断地吞噬着领地的财政。
另一个吞噬领地财政的源头,便是由贾诩初步建立起来的情报体系。
早在火影世界的时候,秦霄就想要构建一个类似于锦衣卫的情报机构。
对内,可以防范外部间谍。
对外,则可以针对性地搜集各种信息,利用情报优势来压制敌人。
但因为没有合适的人手,秦霄将这件事拖延了下来。
如今,贾诩勉强算是这方面的人才。
或许不如魏忠贤、毛骧这种“专业人士”,但光靠着SS级的文臣和SSS级谋士的基础面板,也能勉强胜任。
再搭配上感知忍者部队,搭建起一个略显粗糙的情报体系,还是可以做到的。
当然,所谓的“粗糙”,那也是和后世的锦衣卫、东厂等大名鼎鼎的情报机构相比。
在这个时代,不说多么的领先,至少是勉强够用了。
这条情报网络,花费了大量的资金。
毕竟间谍活动,需要各种贿赂什么的,开销自然不可能少了。
单单只是银子,秦霄就投入了两百多万两进去。
这么一大笔钱花出去,效果自然是很显著的。
如今,这个被暂时命名为“军情局”的情报组织,已经渗透到函谷关外,与外界建立起了联系。
——虽然吕布、华雄的大军堵在函谷关,但若只是少量精锐忍者,要做到进出自如倒也不是多困难的事。
大把的金银珠宝砸下去,各路诸侯手下的人当中,总有能够被金钱买通的。
让他们背叛主子,给秦霄卖命,或许不太可能。
但帮忙搜集一些情报,这种“风险不大”的事情,还是能做到的。
目前而言,秦霄最需要的,也正是情报。
根据军情局打探来的消息,董卓身死的消息已经传出关外,被各路诸侯所知晓。
情报的来源,似乎是袁术在关内安排了人手。
他在获知这一点后,本想独吞这个秘密,获得最大的好处,但他的手下,却又有其它诸侯安插的暗探,将这个消息给捅了出去。
结果不但秘密没守住,反而还得罪了一大票人。
因为这个导火索的缘故,各路诸侯之间的矛盾愈发的激化,虽然勉强还维持着表面上的和平,但已经隐隐有些压制不住的趋势。
各个诸侯之间,有人想要迎献帝重归洛|阳,有人想浑水摸鱼,收服吕布、华雄及其麾下兵马。
有人想知道秦霄的身份,也有人喊着秦霄是“下一个董贼”,必须立即讨伐之。
表面上看,各个诸侯似乎立场分明。
但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表面上的立场,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壮大自己、削弱其它诸侯,以求在未来的乱世到来之前,能够拥有更多的筹码。
所谓的筹码,往大了说,可以包含很多东西。
但归根结底,无非就是钱粮、兵马、地盘。
自然而然地,驻守在函谷关的吕布、华雄,就成了各路诸侯眼中的香饽饽。
哪怕提议要打的人,也未必是真的想要灭了这支大军,而是希望给他们施加更大的压力,好在接下来的谈判当中占据主动。
这样一来,吕布、华雄本来就不太好过的日子,也就愈发艰难了起来。
函谷关内,驻扎着二十万余大军。
当然,这个数字是有一些水分的,包含了一部分战斗力不强的杂兵,平日里更多的是当做民夫、苦力来用,在战场上最多充充人数,壮壮声势,起不到什么关键性的作用。
不过真正的精锐部队,数量也在十二万人上下。
若是不考虑粮草物资的消耗,十二万大军驻守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