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第7章 收拢关中,封侯拜相 (第1/3页)
清点战利品,永远是战后最令人期待的事情之一。
甚至于,可以把“之一”两个字去掉。
这一战,最大的收获不在于剿灭董卓手下的七万多大军,而是杀死了董卓本人。
董卓一死,整个关中,便再无可以反抗秦霄的势力。
当然,在收拢整个关中之前,秦霄还需要先将这一战的收获清点出来,分门别类整理清楚,分清楚哪些是需要储存起来,哪些则可以立即投入使用,增强手下的实力。
清点工作花费的时间不算短,秦霄专门召唤了一千名擅长计算、统计的文吏,花了好几天时间,才将这一战的收获整理完毕。
当然,这也和正在统计到一半的时候,岳飞又带着一万多战俘和大量战利品返回有关。
总之,花费了几天时间,终于将这一战的收获清点完毕。
单单只是俘虏,就有五万五千余人,其中两万出头是西凉铁骑的骑兵,其余则是原本属于LY不同部队的步卒,其中包括八千余名重装步兵、一万出头的步弓手,其余则是轻装步兵类的近战兵种。
这五万多兵马,全部都是五阶到六阶之间,战斗力倒是颇为可观。
虽然不受【岳家军】的特性加持,但却胜在来之即用,只需要丢进神秘基地里提升一下忠诚度而已。
在收编了这批俘虏之后,秦霄手下的兵力,破天荒地达到了二十七万之多,其中还包含两万出头的重装骑兵。
在当今的众多诸侯当中,单单只以兵力来计算的话,秦霄的实力已经算是非常的可观。
不过,要争霸天下,这股兵力,依然显得有些不足。
毕竟,打仗是会有损耗的。
哪怕秦霄有神秘基地在,可以毫无忌惮地收编俘虏,但也没法保证,自己每一次战斗,收编的俘虏数量都会高于战损伤亡。
除了战俘之外,最大的一笔战利品来源于战马。
董卓麾下的西凉铁骑,配置非常的奢侈。
一般的骑兵,多是一人一马。
奢侈一点的,或许能配置一人双马。
而董卓麾下的西凉铁骑,却是每一个人配了四匹战马进行轮换,就为了最大限度保持战马的体力,以求在战斗的时候能够发挥最强的冲击力。
二十万战马,在战斗中虽然有所损耗,但秦霄依然“缴获”了超过十六万匹完好无损的战马。
还有近三万匹马受到了比较严重的伤势,不适合再作为战马使用,但却可以用作牲畜,以节省人力。
十六万上等的西凉战马,即便是按照一人双马的配置,也足以供应八万骑兵。
也就是说,秦霄可以再练出六万骑兵,来补充这个缺口。
全部练重装骑兵肯定不行,重装骑兵不光对战马要求高,对士兵,对装备的要求也同样很高,会极大地提高成本。
秦霄和岳飞商议之后,决定将重装骑兵的规模保持在三万人左右,多出来的五万“名额”,则是训练高机动性的轻装骑兵。
可骑射、可近战,来去如风的轻装骑兵,虽然没有重装骑兵那么可怕的冲击力,但却胜在机动性强大,能够掌握战术层面上的主动权。
此外,董卓的物资储备当中,还有许多备用的兵器、铠甲,品质不算特别上乘,但也能满足大多数四阶到六阶部队的需求。
或许是觉得这一仗不会拖得太久的缘故,董卓携带的备用装备并不多,只能装备两万余人,不过品质倒是算得上不错,作为核心的武器都达到了蓝色品质,铠甲则是在白色到绿色品质之间,而且种类相当齐全。
至于粮草、钱财等等,董卓安置在郿坞的“小金库”一大半都已经被秦霄提前给抄掉了,剩下的大多数都囤积在函谷关,并没有携带多少。
有了之前的“巨富”入账,这次的这点缴获,秦霄就不怎么看得上眼了,只是看了一眼最后的统计数字,就让岳飞将缴获的钱粮拿出来犒赏大军。
除了这些之外,另一笔大额的“收入”,就是军功奖励了。
按照游戏系统的规则,无论是击杀还是俘虏,都算完整的军功。
不过“劝降”,或者敌人主动投降,则不算军功。
算上之前攻打长安的战斗,前前后后加起来,秦霄击败、收编了十七万大军,但其中被算作军功的,只有十二万。
林林总总加起来,总计有六十万出头的军功,平均每个“人头”价值5点军功。
当然,一些武将、统帅,价值要远远超过普通士兵,比如说董卓一个人就贡献了三千多军功。
如果去掉这些将领,单单只计算普通士兵,平均下来,每个人头的军功价值大约在3点多一点。
不过,这个副本的军功价值倒是不算太高,按照银两来折算的话,1点军功大约是5两银子,还要低于河西之战和火影副本的军功价值。
秦霄也不知道这不同副本的军功价值是如何换算的。
虽然这个副本的军功价值低了一些,但考虑到三国世界的战斗规模和频率,其实若是一路打下去,最终的收益也不会太低。
甚至可以说,收益可能相当的惊人。
只要总收益足够高,一点军功的价值低一点,倒也不算什么事。
反正看的是总收益,又不是单价。
六十万出头的军功,折算成银两,也有三百余万,算得上一笔不错的收益了。
死亡级副本,在副本结算之前进行军功兑换,价格是1.5倍。
秦霄考虑了一番,决定暂时不使用军功。
在副本世界内,秦霄花费的大头,主要是各种铜铁材料,用以打造装备,补充全军。
不过,在缴获了董卓的“小金库”之后,秦霄手头有了大量的资金,可以从世族、商贩手中采购物资,倒是暂时不缺。
哪怕后面没有任何进项,至少在军队规模扩张到五十万之前,是不需要动用军功兑换来补充各项物资的。
即便以后有了缺口,再随时兑换就是了。
反正军功放在那里也不会丢失,没有必要立即兑换出来。
秦霄还打算多攒一攒,看能不能兑换一些能较大幅度提升整体实力的东西。
这些只是“直接”的收获。
间接的收获也有不少。
首先,没有了董卓的威胁,秦霄便可以放开手脚,将整个关中之地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
其次,以吕布、华雄为首,在函谷关的数十万大军,失去了关中的支持,相当于被关外的各路诸侯联军,以及关内的秦霄所包围。
虽然靠着函谷关天险,他们的安全暂时无忧,但物资、粮草,总有消耗完的一天。
这种忧虑,必然会导致大军的士气逐渐衰落,而且是几乎不可逆转的。
如果再闹出什么争权夺利的纠纷来,这支部队几乎可以说不战自溃。
无论秦霄是想要击败他们,还是将之收服,都要容易许多。
一旦夺回函谷关,秦霄就可以从容地将精力放在身后的凉州。
这两件事,都是董卓死后,秦霄才能放手去做的,也是比较紧迫的事情。
反复考虑之后,秦霄决定,先收拢关中之地,将整个关中纳入掌控,成为实际上的“诸侯”。
这件事,要分为两步。
其一,收拢关中士族,不说让他们全心全意效忠,至少也要得到名义上的支持,和一定的“人才扶持”。
其二,和汉献帝刘协“商议”,获取一个较高的权位。
不过,秦霄在想一个问题。
自己在这个世界所得到的“册封”,是否能够得到系统的认可,获得对应的“官职特性”?
如果可以的话,那么光凭汉献帝刘协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这一点,秦霄自然要尽可能谋求更高的职位。
什么大将军,什么丞相之类的封号,尽管往自己头上套。
不光要给自己加封,还得给手下也加封足够高的官职。
当然,如果不能得到系统的认可,那就无所谓了,甚至还要尽可能低调,弄个一郡太守,勉强算得上是个诸侯,能应付过去就行,以免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官职册封比较好说。
汉献帝刘协都在秦霄的控制之中,除了废掉汉室皇帝自己称帝之外,秦霄想要什么官职,几乎都可以要到手。
无非是索取一些小官,不至于引起太大的反弹,想要当丞相、大将军等等,可能必须要采用一些激烈的手段,成为“下一个董卓”罢了。
真正要花费一些心思的,反而是收拢关中士族这件事。
关中之地,指“四关”之内。
即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
按照后世的划分,大致就是SX中部。
这片地方并不算大,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一共只有三郡之地。
再加上东汉末年连年灾祸,全国的人口都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准。
整个关中之地,除去长安,以及被董卓强行从LY迁来的百姓之外,总人口不过六七十万上下,平均到每一个县,也就四五万人。
如果只有这些人口,作为根基之地争霸天下,显然是差得太远。
但,加上长安,以及被董卓强行迁入关中的百姓,就有将近两百万人口,勉勉强强也能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诸侯。
最重要的是,关中平原土地肥沃,气候也适宜种植,属于非常优质的粮食产区。
再加上其优越的地理优势,虽然地盘小了点,但作为起步发展,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盘踞在这里的豪门世族,比起中原世族来说,在这个年代的影响力要弱了不少。
不过,秦、西汉时期,毕竟还是定都在关中,底蕴犹在,也有不少传承至今的高门大族。
以弘农杨氏为首的关中门阀,虽然没有出过什么三国时期的顶级文臣武将,但却也在中坚阶层占据了大量的位置。
在朝堂、各个诸侯手下,都有不少的族人。
比如在董卓当政期间,与董卓针锋相对,死保皇帝的杨彪,就出自这一族。
还有后来那个在曹植、曹丕夺嫡争斗中站错队被杀的杨修,也是弘农杨氏的族人。
甚至于未来建立隋朝的隋文帝杨坚,同样出自这一家族。
除了弘农杨氏之外,京兆韦氏、京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