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章 我有一计,可破董贼!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5章 我有一计,可破董贼! (第2/3页)

了避免间谍造成的破坏,只能是采取戒严的办法。

    虽然会造成一些麻烦,也会引起许多人的抱怨,但却是必须为之的。

    董卓在率军抵达之后,并未第一时间发起进攻,而是派人送来书信,进行劝降。

    这也是这个年代打仗时默认的潜规则。

    强行攻城,损失毕竟会很大。

    若是能劝降,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城池,便是给出一些好处,也是很划算的。

    何况,董卓也很好奇,到底是谁,趁着自己不在的时候,悄悄偷下了长安。

    劝降的书信送来的时候,秦霄正在和贾诩谈话。

    从商鞅手中接过书信,秦霄看了几眼,递给贾诩,笑道:“你也来看看。”

    贾诩目前并未表态对秦霄效忠。

    上一次谈话无疾而终,这一次,秦霄是打算再做一番尝试,拉拢贾诩。

    正好碰上董卓大军抵达,秦霄也打算借着这个机会,试探一下贾诩的态度。

    贾诩脸上露出一抹异样,却是没说什么,接过书信。

    信中是标准的劝降内容,非常的套路化,没什么新意,也没留什么“伏笔”、“暗示”之类的东西。

    唯一算得上“特色”的,是信中的用语非常的粗鄙,通篇都是“竖子”、“尔公”之类的话。

    甚至还在信中说,若是秦霄肯投降,允许他拜自己做义父,收了这个“干儿子”。

    这倒也符合董卓自大狂妄的性格。

    以前有李儒劝着,董卓好歹还能勉强做到“礼贤下士”。

    但如今李儒不在,董卓一下就露出原型了。

    看了几眼,贾诩将信件还给秦霄,不屑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董卓的暴虐太过分了,一定会自取灭亡,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

    仅从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出,贾诩从来没有真正将董卓当成自己的主公。

    依附于董卓,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不用理会他,该布防布防,该练兵练兵,我们粮草军械充足,守住长安慢慢发展就是。”

    秦霄对商鞅吩咐了一句,就不再理会董卓的事情,转头看向贾诩,试探道:“既然董卓暴虐无为,那你觉得,我怎么样?”

    贾诩沉默。

    他知道,秦霄想要拉拢自己。

    但,有了在董卓手下做事的经历,贾诩对于选择主公效忠这件事非常的谨慎,不愿轻易做决定。

    若是秦霄直接逼迫贾诩,那倒是好办了。

    贾诩明面上会效忠,但并不会真心实意为秦霄做事。

    但,秦霄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试图让贾诩真心实意为自己办事,时不时就会将贾诩请来。

    有时只是拉拉家常,有时也会谈论天下形势。

    当然,有时也会试探性地询问贾诩是否愿意效力,但每次被贾诩岔开话题,秦霄也就不再追问。

    至少,贾诩能够感受到,秦霄邀请自己,是颇有诚意的。

    但,对贾诩来说,光是有诚意,这可不够。

    贾诩并非不想建功立业。

    作为一个顶级谋士,若是没有功业之心,那肯定是骗人的。

    但,贾诩更担心自己的能不能活到功成名就的那一天。

    谋士这个职业,本身在这方面的危险性就极大。

    历史上的谋士,得以善终的也不多。

    若是主公在和敌人的较量中败了,作为头号谋士,贾诩必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即便是胜了,也有一句老话,叫做“狡兔死,走狗烹”。

    作为一个苟到极致的人,贾诩必须要确保,自己至少能安享晚年,得以善终。

    而想要做到这一点,主公的选择,就非常重要了。

    秦霄也不着急,捧起《符文之书-暗影》,沉浸在符文规则的世界里,静静等着贾诩的答复。

    “秦公……”

    贾诩忽然开口,秦霄抬起头,看向贾诩。

    贾诩迟疑了一下,问道:“秦公可否告知在下,您的来历?在下对天下英才,也算有所了解,直至半月前阁下横空出世之前,在下从未听闻,实在匪夷所思。”

    “你觉得我的来历有问题?”

    秦霄本想直言相告,忽然心念一动,改口道:“你没听过,就一定不存在吗?”

    “若是仅有阁下一人,或许是贾诩孤陋寡闻也说不定。”

    贾诩摇了摇头,又道:“但阁下以秦公自称,又有兵马十万之众,麾下贤臣良将虽然数量不多,但却都是一时人杰。若说这些都能瞒过世人……必不可能。”

    “原来是因为这个。”

    贾诩会对自己的身份、来历产生怀疑,秦霄并不意外。

    贾诩这人,本来就生性多疑,如今又有这么多“巧合”,贾诩要是不多想,那才怪了。

    迟疑了一下,秦霄还是决定不做隐瞒,直接说道:“我并非本世界的人。这么说你可能不太明白,用你能理解的话来说,你可以认为我来自两千年后。”

    编个借口欺骗贾诩,这不难。

    但,以贾诩的才智,迟早会戳破这个谎言。

    与其到时不好收场,反而不如一开始就开诚布公。

    贾诩的瞳孔微微放大,紧接着立即恢复了正常。

    若不是秦霄一直盯着他的表情,恐怕还发现不了这个细微的变化。

    但,只是一瞬间,贾诩就恢复了正常的神色,看似若无其事道:“如此奇事,倒是闻所未闻。”

    顿了顿,贾诩又试探着问道:“那商鞅、岳飞等人,都是来自两千年后?”

    “那倒不是。”秦霄摇摇头,说道:“商鞅,就是你知道的那个商鞅,来自五百多年前。至于岳飞……他所处的时代,应该是一千年后左右。”

    “原来如此……”

    贾诩微微点头,却再次试探着问道:“敢问,汉室寿数几何?”

    “你想问的不是汉室吧?”

    秦霄笑了笑,不等贾诩回话,又说道:“现在的汉帝刘协,就是汉室最后一位皇帝。数十年后,刘协禅让帝位于魏王曹丕,就是曹操的儿子,魏取汉而代之。”

    顿了顿,秦霄继续道:“至于你,在原本的历史上,董卓死后,你先投于李傕、郭汜麾下,后来又依附于张绣,最后跟随曹操。后世公认,在三国无数文臣谋士当中,你可稳居前五。”

    “三国?”

    贾诩立即捕捉到了秦霄话中的一个关键信息,不由追问:“何谓三国?”

    “曹操建魏国,刘备建蜀国,孙权建吴国,三足鼎立,是为三国。”

    秦霄叹了口气,又道:“可惜,这三家都没有达成一统天下的成就,蜀国灭于魏国,魏国则被司马氏篡位,改国号为晋,最后晋又灭吴,前前后后近百年,天下才重归一统。”

    “原来如此……”

    贾诩点点头,似乎是信了秦霄的话,并未反复追问其中的细节。

    只是,是不是真的信了,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迟疑了一下,贾诩再次开口:“秦公既从两千年后来此,想必不仅仅只是为了搜罗些许人才?”

    搜罗人才这个目的,贾诩看得很清楚。

    在攻破长安之后,秦霄一直在做的就是这件事。

    如今,包括王允、钟繇等人,都已经表面上向秦霄效忠。

    当然,这两人的忠诚度都不高。

    王允的忠诚度只有61,堪堪迈过及格线。

    钟繇要稍微高一点,有75,但也不算高,只能说勉强可以值得信任一下。

    毕竟刚刚归附,有这样的忠诚度已经很难得了。

    至于提升,那就要看以后的相处,以及秦霄的手段。

    贾诩猜测,如果秦霄所言是真的,那么向他效忠的人才,在秦霄离开时,应该是可以跟随秦霄一起离开的。

    至于证据,就是商鞅、岳飞这两个不同时代的人。

    虽然只是猜测,但贾诩的这个判断,已经和真相没什么差别了。

    “我能在此方世界停留的时间不定,我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迫离开。”

    秦霄摇了摇头,话题一转,又说道:“若是能一统天下,我便可以随时再来这里,若是做不到,那就只能带走所有忠于我的人。当然,若是有家人亲眷,也是可以一并带走的。”

    “一统天下……”

    贾诩追问道:“不知有多少时间来完成此事?”

    “我所拥有的势力越庞大,在这方世界停留的时间就越长。”

    迟疑了一下,秦霄直言相告道:“但最长,也只有十年。十年之内若是不能做到一统天下,以后我恐怕就很难再来这里了。”

    看着贾诩又陷入沉思当中,秦霄不由开口道:“我虽然不了解你,但从历史记载当中也可推断一二。我可向你承诺两件事。若是你肯为我做事,不必担心功成之后被清算,我要征服的世界很大,并不仅仅只有这一个世界。若是有一天你认为我不适合辅佐,想要离开,我也绝不阻拦。但,我也有一个要求。你在为我做事的时候,需尽心尽力,不得消极怠工。”

    听了秦霄的话,贾诩心里一动。

    这两件事,确实是他最为担心,也最纠结的。

    若是秦霄的承诺确实可靠,贾诩确实是可以放心不少。

    纠结了一阵,贾诩心中渐渐有了决定,但心思一动,又问道:“听秦公所言,在下似乎并非秦公的首选目标?方才秦公曾说,在下可在这一时代排进前五,但言外之意,似乎并非第一?”

    贾诩虽然苟,但也是个心高气傲之人,自认自己不会比任何人差。

    若是被别人评判,说他不是天下最出色的人才,或许还可以一笑置之。

    但“后世公认”这四个字,就戳到贾诩的痛点上了。

    前五,在贾诩看来,那就是第五。

    有四个人都比自己强?

    贾诩有些不服。

    “后世有句话,叫做‘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孔明北伐,冢虎崛起。’这句话,所说的就是三国最出色的三个人才。”

    秦霄解释道:“卧龙、孔明,就是指蜀国丞相诸葛孔明,此人和魏国太尉司马懿,也就是冢虎,并称为三国第一文臣、谋士。不过,这两人如今年龄还小,你没听过,也是正常的。”

    顿了顿,秦霄又说道:“但我个人来说,最欣赏的却是鬼才郭嘉。我也不瞒你,我最想要拉拢的人确实不是你,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