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三道防线——昌乐幸存者基地 (第2/3页)
高墙设有四座备用逃生门,均采用防爆密闭门设计:西北门藏在侧柏林里,8mm 厚的门扇需两名士兵同时输入密码开启;东南门伪装成维修通道,门底自动密封刀能切断丧尸体液渗透;东北和西南门连地下通道,门楣爆破膜片可在超压时泄压。每个门岗配三名士兵,两人持枪警戒,一人监控电子系统,西南门入口处 “昌乐县人民武装部” 的旧木牌仍在,被当作历史纪念保留。
墙内的双重世界
穿过主入口防爆门,1000 多亩的基地划分成清晰的功能区:东侧军事区里,三座简易机堡停着歼 - 10C 战机,停机坪铺着热塑性地垫,地勤人员正给战机挂载弹药,机堡旁还留着原武装部直升机停机坪的圆形标记。
中部科研与生产区,米白色科研楼灯火通明,顶楼玻璃幕墙后可见病毒培养箱的绿灯;隔壁军工厂传来机床轰鸣,工人穿蓝色工装组装机枪零件,车间顶的太阳能光伏板提供电力 —— 这里原是武装部维修车间,墙上还挂着 “军民融合” 的旧标语。广场上晾晒着新生产的防毒面具,消毒水味与机器声交织。
西侧生活区反差明显:别墅区改造成指挥部和医院,绿树小道上,研究员与士兵擦肩而过;外围空地上,蓝色帐篷绵延成片,每个帐篷门口堆着炊具和储水桶。帐篷区边缘的耕地里,农民在收割耐寒蔬菜,灌溉用的雨水过滤装置旁,原武装部旧仓库成了种子储存室。
训练场的晨光与退枪
清晨的训练场上,原武装部砖石靶墙改造成战术掩体,三十余名士兵进行射击训练,95 式步枪的枪声此起彼伏。“瞄准头部!丧尸群体冲击强,节省弹药!” 老班长赵刚纠正新兵姿势,声音回荡在场地间。靶场另一侧,装甲突击车呈楔形编队演练,步兵依托车体建立防御,车长通过电台下达指令。
我站在训练场边缘,手里攥着陈峰的***,木质枪托还留着他的体温。昨夜周磊说要把我编入狙击组时,我整夜没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