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一十六章:官绅一体纳粮,魏云弈的人选问题【求月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一十六章:官绅一体纳粮,魏云弈的人选问题【求月票】 (第2/3页)

在赋税这一块,官员和士绅们是有特权的,即只要家中有人考取功名,亦或者为官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用缴纳赋税。

    因此朝廷的税,基本上都是从百姓头上收取的。

    即便税少,但百姓基数非常庞大,因此每一年的税收并不是很少。

    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士绅和地主兼并的田地越来越多,所以百姓交的税也越来越少。

    因此才有了摊丁入亩,说白了,是减轻百姓的负担。

    可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即便变法成功了,收税的对象并没有变化。

    而那些大户、以及官员们,虽然也因此损失了些什么。

    但实际上,算不上伤筋动骨。

    毕竟税并没有收到他们的头上来。

    不过,一旦开始实行官绅一体纳粮,就完全不一样了。

    几乎相当于全民纳税。

    试想一下。

    一旦能做成,那朝廷的税收,绝对可以大大提升。

    可以说,这项改革措施,比摊丁入亩更好,也更进一步!

    只是,如此也带来了一个问题。

    就是相当于完全站在了所有官员和士族、地主、乡绅们的对立面。

    如果说,摊丁入亩的推行,是触动了这些人的利益,而官绅一体纳粮,直接就是在他们碗里面抢食。

    前者,若是朝廷强势一些,士族官员们,还会选择妥协。

    但后者,就会引起这些人的奋力反抗。

    如果闹起来。

    也绝对会更凶!

    也正因此,张正明才显得很郑重。

    太难了,这几乎是站在了除百姓以外,所有人的对立面。

    当即,他深吸一口气,继续道:“我知道,此事是必须要进行的,但现在,是不是有些早了?摊丁入亩,本就让士族们不满,若再施行官绅一体纳粮,怕是平日里那些对你和颜悦色的同僚们,要直接对你动手了。”

    此前,张正明也想过类似的改革措施,但最后觉得有些激进。

    加上此举,万一闹大,几乎无法收场。

    会直接动摇国家根基。

    这可不是开玩笑。

    不说官员们,就拿一些举子们来说。

    有多少人是真心想要当官,真心想要为国效力的?

    怕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多数,更是为了那一点点不用纳税的特权。

    如今,朝廷要将其废除,官员和士绅们不闹,天下举子们就得先闹起来。

    “老师,学生也知道此项改革,比摊丁入亩更难,但学生觉得,不管如何,都必须要施行下去。”宋公文思索了一下,道:“学生这些日子打理户部,发现税收在年年减少,尤其是此次北境和高阳之战,居然连银子都很难拿出来。”

    “也就是高阳之战结束的快,减少了户部许多的压力,可问题在于,日后若还有大战怎么办?”

    “没错,孙大人已经在筹备边关互市,但在没完全做起来前,那点银子对朝廷来说,完全等于杯水车薪,而且,朝廷各方面都要用到银子,国库的压力太大了。”

    说到这里,他继续道:“尤其是上次,您也说了,草原出现了一位霸主,怀疑此次北境危机,就出自此人的手笔,有试探之意。”

    “万一,草原十八部真正联合起来,那又当如何呢?朝廷势必要调集更多的大军,那银子从哪里来呢?只能从税收上面来。”

    宋公文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提高税收,充盈国库,以此来应对更多的危机。

    再者,他还非常清楚,除了北境之外,还有南境,近日也在蠢蠢欲动。

    不仅如此,沿海地区的海寇。

    以及西南乌斯边境,也存在着争议和混乱。

    可以说。

    若不是大魏足够强大。

    堪堪是这几个方向的对手,就无法应对了。

    而能解决这些事情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当然是大魏一直维持着强大的军队,如此,才可以算得上高枕无忧。

    可想要维持强大的军队的根本是什么?就是钱,就是银子。

    没有银子,几乎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所以。

    宋公文觉得。

    必须想尽办法弄银子出来。

    至于会不会得罪人,他并不是很在意。

    因为自己早就引得全天下士族的敌视,再多来一些,并没有什么。

    至于宋公文为何在之前用这个法子,来解决北境和辽镇银子不够的问题,不仅是因为时机不成熟,也是由于此举需要大量的时间,根本就等不及。

    如今,摊丁入亩施行顺畅,算是打下了基础。

    也该是时候进行准备了。

    “我明白你的意思。”

    张正明沉吟了一下,继续道:“但此事,需要好好计划才行,正如你所言,要等待摊丁入亩完全施行之后,不然到时候士族、举子、以及官员们都对此不满,选择联合起来,就不好办了。”

    “你也知道,如今科考正在进行,不久之后就要起殿试,举子们都聚在一块,若知道了此事,容易生事。”

    他是太傅,是首辅,需要考虑的更多。

    虽然知道官绅一体纳粮,对于朝廷税收来说,绝对是最好的举措。

    但也需要讲究时间和分寸,不然就容易适得其反,更有可能,让此项改革措施还未进行,就直接失败。

    因而,必须好好计划,在时机真正成熟的之时,再行实施。

    “学生明白了。”

    宋公文本来还想说点什么,但终究是没有开口。

    他也很清楚,此事不必摊丁入亩,急不得。

    尤其是如今科考正在进行。

    须知。

    这是当今陛下登基后的第一次科举,马虎不得,是不能出乱子的。

    当然,宋公文没有坚持下去的原因之一。

    也是担心会有问题。

    才特意和老师商量一下,如今对方给出意见,让自己等等,自然不会继续坚持。

    “好了,时候也不早了,我们也该回去了。”

    张正明一笑,并没有继续谈论此事。

    但很快,他顿了顿,道:“应星此次回京,不知道会先去哪里,若是去找你了,你与他说说,让他回来住吧,我这个做叔父的,尽量不会唠叨。”

    果然。

    老师口上不关心。

    但最后,还是很在意的。

    “是,老师。”

    宋公文点了点头,也不再多言。

    二人告别后,就各自一前一后离开了院落。

    与此同时。

    在京师东城门口。

    一名风尘仆仆、头发有些杂乱的中年人,背着一个破旧的包袱,站在了城门之下。

    “两年多了,总算是回来了。”中年人看着来往的热闹人群,心中有些感慨。

    只见中年人身躯挺拔,眉眼清明,即便衣衫有些褴褛,但身上那股精气神却还是隐藏不住。

    活了四十多岁,但从二十岁之后,他几乎都在外面闯荡,走过了无数的山川大河、见过各种珍奇事物,虽然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

    但现在,人到中年,也已经有些走不动了。

    如今再一次回到了京师。

    心中有些许亲切感。

    “先去哪里呢?”

    中年人稍稍思考了一下,喃喃自语:“叔父见到我这个样子,肯定会生气的,还是先不去了。嗯,就去公文兄的住处吧,也好收拾收拾。”

    “不过公文兄现在是内阁次辅了,不知道还会不会待见我。”

    中年人哈哈一笑。

    京师。

    乃是天子脚下。

    想要进去,必须要查明身份。

    不过这对于中年人,到没有什么。

    当即也不再犹豫,走到城门接受检查后,就走了进去。

    ...

    京师城东,宋宅。

    虽说宋公文如今已经是内阁次辅了。

    但还是和之前一样低调,也依旧住在以前的宅子里。

    在大堂中。

    宋夫人端来一碗热汤,放在了桌子上。

    宋公文点了头,然后道:“夫人,再多来几个菜吧,应星兄看来是饿坏了。”

    说完,他抬起头。

    此刻,在对面正坐着一个中年人,端着碗,正在埋头大快朵颐,那吃相,几乎和宋鸿志有的一拼了。

    而中年人在听到宋公文的话后,将嘴里的食物咽下后,又喝了一杯热茶,然后道:“公文兄,你这就不对了,我这不是饿坏了,而是一直在外,很少吃到这么美味的饭菜了,嫂夫人还是和以前一样,手艺丝毫不减当年啊。”

    中年人,正是当朝太傅张正明的侄儿,张应星!

    口中的嫂夫人,自然是宋公文妻子。

    须知。

    宋幼薇之所以厨艺超群,

    就是因为得了宋夫人的真传,最后青出于蓝了。

    “应星兄,你还是吃完了再说话吧。”宋公文闻言,当即一笑。

    自己与张应星的关系,虽算不上莫逆,但也是好友。加上当初他还是大理寺少卿的时候,此人只要在京师,就经常来府上蹭吃蹭喝,因此说话也不客套。

    张应星也没多说什么,当即开始认真干饭。

    显然,正如之前所言。

    确实没有吃过如此丰盛的饭菜了。

    这也难怪。

    他多年来一直漂泊在外,完全算的上风餐露宿,有的干粮吃就已经不错了。

    良久。

    张应星将桌子上十多份饭菜,加上热汤,全部一扫而光。

    着实把宋公文都给吓着了。

    当即,又让下人去准备一壶热茶,当即道:“应星兄,两年在外,肯定见过了许多新奇的事物吧?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一次,我做个学生,听你说可好?”

    “什么学生不学生的,你给我的信,可不是这副语气啊。”

    张应星笑了一声,他本来性情就洒脱不羁。

    说话的时候,自然不会拐弯抹角。

    也正因此。

    与作为当世大儒的张正明,有时候确实聊不到一块。

    当即,张应星顿了顿,继续道:“其实也没什么,无非是多走了一些地方而已,说不说也没关系,不过公文兄,此次我来你府上,可是有事相求的。”

    有事?

    宋公文一愣,有些疑惑,但很快就道:“但说无妨。”

    “公文兄,你现在是内阁次辅,地位不同以往。”

    “所以我此来,只为一件事情。”

    说到这里,张应星深吸一口气,神情认真道:“望公文兄,能推举我做官!”

    做官!

    此话一出。

    宋公文有些无奈。

    果然,是为了此事吗。

    他很清楚,自己这位好友,心中一直有当官的想法。

    不过此前也只是想法,但并没有真正付出行动。

    可现在,看对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