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章 染坊飘新色,街巷传声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章 染坊飘新色,街巷传声名 (第2/3页)



    纸上是文化馆的批文,写着“聘请苏青禾同志为民间工艺研究员,协助整理地方染织资料”。苏青禾捧着批文,指尖轻轻拂过“研究员”三个字,忽然觉得眼睛有点酸——母亲生前总说,手艺人身价贱,可现在,她的手艺竟能被写成“研究员”。

    “周馆长说,下个月有个外贸代表团来考察,想看看民间手艺,让你准备几块有特色的布,说不定能卖到国外去。”陆时衍说着,目光落在院里晾着的紫布上,“这紫色染得真好,像葡萄刚熟的颜色。”

    赵小玲抢着说:“陆同志,我姐还能染黄色呢!昨天刚试了块,像迎春花似的!”

    苏青禾被她说得不好意思,赶紧转移话题:“陆同志,你帮我看看这染缸,是不是火太旺了?”

    陆时衍走过去看了看,又用木棍搅了搅染液:“温度正好,你这法子比之前省了一半柴禾,是跟林老师傅学的?”

    “嗯,他说用松木烧火,火力稳,染出的布不容易花。”苏青禾蹲在旁边,看着染液里自己的影子,忽然想起在省里时,林老师傅问她:“打算在北方待一辈子?”当时她没敢答,现在却觉得,哪里能让手艺扎根,哪里就是家。

    接下来的日子,染坊的活儿排得满满当当。苏青禾带着赵小玲和两个邻居姑娘,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泡布、煮染液。刘桂兰则负责采买和记账,有时忙到半夜,还在灯下核对着布料尺寸。

    县中学的校服布是头一桩大生意,苏青禾不敢怠慢。染藏青布时,她特意加了两倍的皂角,煮足两个时辰,确保颜色够深够沉;染浅蓝布时,用的都是新收的细棉布,晒布时还让赵小玲盯着翻面,生怕晒得不均匀。

    取货前一天,李主任特意跑来看样。他拿起藏青布对着光看了半天,又用指甲划了划,满意地直点头:“苏师傅,这布确实耐实,比我们去年在供销社订的好多了。我回去跟校长说,以后校服布就定点在你这儿订。”

    这话让染坊里的人都松了口气。赵小玲兴奋地数着刚结算的工钱,忽然说:“姐,咱们挣的钱够买台缝纫机了!王婶说,有缝纫机做衣裳快,以后咱们不光染布,还能帮人做衣裳。”

    苏青禾心里也动了。她早就想给刘桂兰换台新缝纫机——家里那台还是刘桂兰陪嫁时的,踩起来总卡线。可转念又想起染坊还欠着租金,便压下了念头:“等下学期校服布的钱结了,咱们就买。”

    这天傍晚,苏青禾正在收拾染缸,忽然听见巷口传来争吵声。出去一看,是赵小玲和个挑着担子的货郎在争什么,赵小玲脸涨得通红,货郎则一脸不耐烦。

    “咋了?”苏青禾赶紧走过去。

    赵小玲指着货郎的担子:“他说咱们染的布不如他卖的‘洋布’好,还说咱们的蓝花绣得丑!”

    货郎见苏青禾过来,梗着脖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