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章灵光初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第三章灵光初显 (第1/3页)

    实验室的窗玻璃蒙着层薄灰,午后的阳光穿过时被滤成了淡金色,落在陆云摊开的毕业设计图纸上。铅笔尖在硫酸纸上滑动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此前从未有过的笃定——从前需要对着机械原理课本啃上三天的凸轮机构设计,此刻“灵枢”正将三维建模的光影直接投映在他的意识里,每个齿轮的模数、齿顶圆直径都像刻在骨头上般清晰。

    “陆云,这处曲柄摇杆的传动比,你再核算一遍?”导师陈教授推了推眼镜,手指点在图纸右下角。他鬓角的白发在光尘里格外显眼,上周还对着陆云满纸涂改的草稿皱着眉说“基础不牢”,此刻眼神里却掺着掩饰不住的诧异。

    陆云抬头时,笔尖恰好停在最终的计算结果上。“陈老师,我用 ADAMS做了动力学仿真。”他伸手点开旁边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蓝色的机械模型正流畅运转,“传动效率能稳定在 92%以上,比设计要求高了五个百分点。”

    陈教授凑近屏幕,手指在触控板上滑动,放大了连杆与销轴的连接处。那里的圆角过渡处理得异常精妙,既避开了应力集中的风险,又没有多余的材料损耗。“你这结构优化……是参考了哪家的案例?”他语气里带着探究——这种级别的细节把控,连研三的师哥都未必能做到,而陆云上周提交的初稿里,这部分还满是漏洞。

    陆云攥了攥口袋里的手机,屏幕暗着,却像藏着个滚烫的秘密。“就是翻了些国外的期刊,试着自己改的。”他含糊带过,目送陈教授拿着图纸转身时,后背已沁出一层薄汗。

    这是“灵枢”融入他生活的第三个月。最初发现这东西的存在,是在一个挂科边缘的深夜——他对着高等数学的微分方程抓头发时,脑海里突然响起一道没有起伏的电子音,紧接着那些扭曲的符号就像活了过来,自动拆解成清晰的解题步骤。从那天起,课本成了只需要扫一眼的“数据载体”,“灵枢”会像梳理棉絮般将零散的知识点编织成网,无论老师提出多刁钻的问题,答案都会在他开口前自动浮现在舌尖。

    但他不敢有半分张扬。每次小组讨论,他都刻意放慢语速,甚至偶尔故意说错一两个无关紧要的细节;交作业时,他会用橡皮蹭花几处演算过程,让卷面看起来不那么“完美”。他太清楚这种“天降神力”的诡异——就像手里攥着一颗会发光的珍珠,既贪恋它的光亮,又怕被人发现后引来觊觎。

    出租屋的窗台堆着不少废旧零件,都是他从电子市场淘来的“宝贝”。最上面是个缺了外壳的无人机马达,金属转轴上还沾着去年航拍时蹭的草汁。陆云坐在小马扎上,指尖捏着镊子,将细如发丝的漆包线缠在磁芯上。“灵枢”的指引比任何电路图都直观,他能“看见”电流在导线里流动的轨迹,能“感知”到磁场强弱变化时的细微震颤。

    “线圈匝数增加三圈,磁通量提升 17%。”脑海里的电子音刚落,陆云便精准地掐断漆包线。他将缠好的线圈焊在电路板上,又找来一个从旧手机里拆出的微型摄像头,用热熔胶固定在轻质塑料支架上。当他按下电源键时,摄像头突然微微悬浮起来,像被无形的手托着,在房间里平稳地移动,屏幕上实时传回的画面清晰得能看清书架上旧书的书脊。

    陆云笑了笑,伸手去碰那悬浮的摄像头,指尖刚靠近,它就灵巧地避开了。这是他做的第三个小发明,前两个分别是能自动调节亮度的台灯和会追着阳光移动的花盆架,都被他藏在衣柜最底层。他知道这些东西若是拿出去,足以让电子系的教授们震惊,但他更清楚,没有合理的“出处”,这些发明只会给自己招来麻烦。

    深夜的图书馆总是很安静,只有翻书声和空调的嗡鸣。陆云面前摊着一本厚厚的《量子计算导论》,书页上的公式密密麻麻,像一群陌生的符号。他逐字逐句地读着,意识里,“灵枢”正同步解析着每个概念的内涵——从叠加态到量子纠缠,从量子比特到量子门,那些曾经让他望而生畏的理论,此刻正一点点变得清晰。

    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深入学习,“灵枢”的反应就越敏锐。最初它只能处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